第一千零四十七章华夏的智慧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03 字 9个月前

………………

赵祯与杨休之间的对话其实就是他与两府相公之间的对话,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直言上谏并非难事,但若是能巧妙的说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说实话赵祯非常喜欢这种变向的谏言,采纳或者拒绝都没有什么负担,更不怕拂了谁的脸面,双方之间并不需要剑拔弩张。

当赵祯离开昭文馆的时候,天色已经逐渐暗淡,赵祯现在最担心的并不是倭国,而是蔡伯俙是否已经抵达了东海女真,这是一场非常大的豪赌。

大宋在倭国设立都护府的主要原因便是希望以倭国为跳板,然后以东海女真为进兵之路,如果不是为了宏大的计划,赵祯完全不会去理睬倭国一下。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最大的伤害便是不去搭理那些化外蛮夷。

现在跳板已经有了,就差联合女真的,这段时间女真人的日子可不好过,否则也不会不远万里的派遣使者乔装成辽人绕道从高丽前来大宋……

这使者的意图很明确,即便是朝中的武将都知道他们是来打通商路的,今年的春灾给了女真人极大的伤害,而辽朝对女真的压榨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反抗过,但最终却失败了。

不知为何辽人这次对女真的镇压有违惨烈,经常是屠尽整个部落的人,一个生还者也没有,其中包括女人和孩子……

女真人本就没有多少粮食,尤其是生女真,他们要比那些熟女真缴纳更多的粮食,但他们并不擅长种植,而是擅长放牧,但这些牛羊马匹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来源,一旦丢失几乎与灭亡无异。

生女真人忍无可忍之下只能把仅存的希望寄托在大宋的身上,与其被辽朝掠夺,还不如以低廉的价格换取一些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陛下,此乃管仲对大国之言,自古便是如此,可谓万世不易也!”

昭文馆大学士杨休在说到这段话的时候,眼睛亮的吓人,最少赵祯是这么觉得的,今日的经筵日讲以《管子修权》为题目,而这位主讲便是身负,详正图籍,教授学生的昭文馆大学士杨休。

赵祯自登基亲政以来经筵日讲每日不坠,即便是他已经理解了这些大道理,但依然如此,杨休总能把乏味的东西讲出“新花样”这就像是帮助赵祯在理解分析一样。

对于这样的文人赵祯是尊敬的,他们能在书海中刻苦的寻求真理,并去伪存真,单单是这份坚持便让人敬佩,或许在朝政上的能力差一点,但在做学问一道上确实没人能相比的,而赵祯便打算从他的身上获取有关殖民对大宋的好坏。

昭文馆大学士乃是赵祯的馆阁学士,如同高级秘书和助理,咨询他的问题总是能得到答案。

“朕重开都护府一事你有什么见地?”

杨休并没有直接回答赵祯的问题,而是继续开口道:“陛下,管子早已给出了解答: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

赵祯一时间惊呆,这杨休真的是书虫,千年前的思想到他这里便古为今用,这话很简单,管子的意思是:要想治好天下,必须珍惜本国国力;

想要治好国家,必须珍惜国内人民,想要治好人民,必须珍惜民力之耗尽。没有办法养活人民,人们就要外逃而不能阻止;没有办法治理人民,即使留下来也不能使用。

而杨休的意思是让自己爱惜民力,但这并不是要自己对倭国百姓也做到慈民爱物,而把重点放在了治理上,也就是说掌控!

若是不能掌控倭国,那重开都护府也就没有了意义,赵祯望向杨休微微斑白的两鬓道:“如此你是要朕以大宋之法对待倭国?”

杨休微微摇头:“重开都护府乃是一件对我大宋极为重要的事,扬我大宋国威,利用倭国之地,这些都是极好的,但有一点,陛下的都护府当与汉唐有所区别,臣听闻陛下不欲干涉倭国之朝,臣以为此不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