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宋军队,青塘联军完全是靠一股子复仇与热血在坚持,军阵之间多以相互配合厮杀为主,并没有稳妥的战法,这也导致了他们适合打顺风战一旦被西夏人打乱,包围,后果不堪设想!
但此时的西路军已经被西夏的数万骑兵给拖住,一时半会根本就没有机会脱身驰援,杨仲贤唯一的选择便是动用那八千重骑兵杀出重围,前往甘肃军城之下驰援青塘联军。
八千重甲骑兵战力非凡,但到底值不值得这么做却成为困扰杨仲贤的难题,在战场上有的时候最难的便是抉择。
是留下这八千重骑以防万一,还是让他们去帮助青塘联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杨仲贤咬牙吼道:“传令八千铁骑,着甲持锐从北路出驰援青塘联军!”
随着杨仲贤的话,八千整装待发的重骑兵立刻上马,他们是军中的精锐,所向披靡的出存在,亦是一支铁血之军,因为他们曾经是北伐燕云亲随赵祯出征的重骑之一。
无论忠诚,果决,坚毅,都不输与狄青手中的背嵬踏白二军,这八千重骑还被赵祯赐名钢锋,意在钢铁铸就所到之处,扫荡一切之意。
宋军之中能得官家赐名的部队并不多,除了往日的上四军之外,便只有背嵬,踏白二军,但一支小小的八千人重骑,能得官家赐名,便可见他们的犀利。
这也是杨仲贤以此一搏的原因,他相信有着八千精锐重骑的支援,青塘联军定然能稳住阵脚,让他们心中再次觉得这是在和大宋打顺风战的感觉。
十万骑兵的阵仗有多大?浩浩荡荡铺天盖地!沿着地平线密密麻麻的冲杀过来,给人以骇人的感觉,大宋将士们严阵以待,在这种攻势下即便是你夺路而逃也是无用,反而更加容易被屠杀。
还好,这些骑兵都是西夏的普通轻骑,并没有铁鹞子那种重装骑兵的存在,宋军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用最锋利的陌刀迎敌!陌刀阵是大宋军队的必备的军阵之一,所有步兵军团若是没有陌刀手,便等于暴露在骑兵的脚下,任人宰杀。
十万人对十万人,十万步卒对阵十万轻骑,大宋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十万宋军并非没有骑兵,这么大的一支军队必备一支身穿板甲,手持马槊的重装骑兵才行。西路军队重骑约有八千,这八千人不到最后杨仲贤绝不会撒手。
大宋即便是有盐州洪州两地产马,但军马的数量也远远不够大军所需,官家为了组织一支全数由重甲骑兵组成的军队,把大宋每年出产的战马多数调给了背嵬军,踏白军,以至于西路军和南路军并无多少军马。
自己手中的这八千重骑已经是相当来之不易的了,西路军不像南路军有狄青这位主帅的支援,唯一的助力便是青塘联军,所以这八千人杨仲贤把他们看得无比宝贵,绝不会用在西夏骑兵的反冲锋上。
长长的陌刀被插入土地之中,歇脚四十五度是最好的迎击角度,锋利的长刀便是阻挡敌人骑兵的拒马!前面的橹盾手牢牢的抵在盾后,用自己的身体为袍泽抵挡西夏骑兵射出的弓箭。
长刀如林,形成一片荆棘之地,若是从空中俯瞰,仿若菱形钢铁的森林,而西夏骑兵就如一个楔形狠狠的撞击在这片钢铁丛林之上,战场的瞬间凝固了,不断的撞击使得大宋军阵开始变形晃动,但宋军将士依然努力的保持着阵形不散。
军中流传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阵形不散,军阵既是无敌!”据说这是官家留下的训言,所有人都谨记在心,努力的保持着阵形,且不断以手中的兵器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大宋的军阵很大,中间留下的空地很多,这是为了在军阵受到敌人压迫时留下的缓冲地带,也是一块收缩的地带,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大军面对敌人冲击的时候,挤压在一起不利于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