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套路不简单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939 字 9个月前

这是一个按照工部最新规制规划的特殊地区施工布局方案,对付小股骚扰,几个驻守门房的士兵就足够解决。倘使遭遇大股敌情,这些门房处的士兵,就可以借着栅栏掩护,撤退到工事,然后组建防御阵地。

在如今的辽东局势下,显然不太可能有大股的敌人反扑。

“又是虚张声势。”

马周冷笑一声,渊氏大张旗鼓亮明身份,来唐朝皇帝处走一遭,自然也是有非分之想的,万一运气好,皇帝被吓一跳吓死了呢?这不就发了?万一自己的箭特别牛逼,八百里开外一箭穿心,岂不是立刻成神成仙?

当然了,皇帝弄不死,说不定就弄死大臣呢?大臣弄不死,来个披坚执锐的唐军大兵也是好的啊。别的不说,几条人命换一副全套唐军制式武器,稳赚不赔啊。

如果毛也没有一根,也不差,反正整个扶余人的圈子里,也就自己敢过来亮个相,别人连咋呼一下都不敢呢?

这回去之后,还不跟英雄凯旋一个待遇?

果不其然,唐军哨骑持弓而出,黑帜瞬间就被高句丽人收了起来,然后卷了个包袱皮,连狠话都没有放,直接开溜。

一系列操作显然是演练过很多次,非常的熟练非常的有章法,饶是马周知道对方打的小算盘,也一时间有点发愣。

“好歹射上一箭也好啊。”

半天蹦跶出来这么一句话,马周都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

然而高句丽人中,也有人这样不无遗憾地叹道:“大对卢大人,要是射上一箭也好啊。”

那“大对卢”一听,顿时和蔼可亲地露出了一个微笑,对左右道:“给他一把弓,还有一壶箭,让这位勇士断后。”

“断……断后?”

“大对卢”很亲切地拍了拍高句丽勇士的肩膀:“别说一箭,你想射三十箭都可以。”

言罢,“大对卢”转头喝道:“走!”

微风吹过,高句丽勇士猛地一个激灵,突然反应过来,只是自己人早就跑的飞快,就留他一人还在原地。

正要跟上,却听“咻”的一声,远处自己人中的神射手一箭射到自己跟前。

高句丽勇士奔跑的脚步戛然而止,然后他浮现出毅然决然,拿起弓和箭,转身面向唐军哨骑,砰的一声,跪倒在地:“上国大人饶命啊——”

“前方黑帜处,披玄甲者是何人?”

站在楼船顶部的望角处,李世民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了牛进达。

牛进达伸开望远镜,闭上一目,然后定睛看去,半晌才道:“应是渊氏余孽。”

“噢?”

笑了笑,颇为玩味的李董负手转身,回望马周,“宾王,旧时朝鲜郡王,可有后裔?”

“支脉还是留了一些,以制高句丽权臣。”

当年堆砌堡垒修建城寨,一路堡垒工事修过去,直接困死耗死高句丽所有正规军,打到后来,高句丽国内权臣也不得不把老本拼上去。实在不是权臣想要这样,而是唐朝根本不进行决战,也不进行谈判。

不管高句丽方面派多少使者,都是冷处理,不接见不约谈不驱逐,任由自生自灭。

闹到后来,大概贞观十四年的时候,有高句丽的使者,直接叛逃,以“贱籍”的形式,在幽州做起了小生意,也算是别开生面的求生之路。

高句丽面对当年的唐朝消耗战,明知道下场艰难,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且国内君臣勾心斗角,不管是君主还是权臣,都必须谋求一次“决战”,并且还要胜利,才能继续维持国内的权势或者翻盘。

然而唐军屡次接触,都是小股歼灭,大军对峙,结寨联营修城筑堡,纯粹就是拿钱砸。

至于平地野战,高句丽方面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他们所谋求的“决战”,是在某个城池的防御战,或者就是山区中的打烂仗。

但真正拖死高句丽方面的,就是山地烂仗,装备差距太大,唐军能够“化整为零”的正兵,都是从河北河东抽调的“良家子”。这些人中的一些老兵,本就是当年干掉突厥的野战军。

凡是能从贞观三年活到贞观十四年或者贞观十二年的老兵,家底及其丰厚,加上统军府和兵部的补贴,以及李皇帝为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利润,而从皇家内帑调拨出去的“专款”。这就导致一个情况,这些“化整为零”的唐军散兵,其披甲数量,罕见地接近百分之百。

之所以如此,这又和石城钢铁厂的兵部工部采购合同有关。

于是奇葩的情况就出现了,唐军一个简装团,大概是两百人的建制,几乎是全团披甲,这个数量,差不多就是高句丽边军主力的中军老底。

这不是什么特殊鞣制的皮甲或者竹甲,实打实的铁甲。一个团和对方一个军的持平,虽说是特殊情况特殊条件下造成的特殊对比,但这就是让两国各方势力都不得不胆寒的现实。

铁甲依旧在……

震动的不是高句丽国内君臣,整个唐朝内部,同样是五味杂陈。毕竟,哪怕算学比不上武氏女,可正常“耕读传家”的基本算术还是过关的。

按照贞观十四年之前辽地的配置,贞观皇帝其实只要想,京畿重地,憋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全面铁甲部队,也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