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第一阶段完成

席卷天下 荣誉与忠诚 4423 字 11个月前

骑军交战可不像步军是画下一个不广的场地来回攻防,骑兵交战是不断不断地进行移动,处于追逐和被追逐的状态,并且不会是一方永远处于追逐,互相之间的角色经常是会出现调换。

要是展开一张地图,会发现他们的交战范围已经超过四百里方圆,标注线条则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有轨迹的直线,完全就是绕来绕去又是折折返返,压根就不存在什么驻营,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吃、喝以及拉、撒、睡都是在马背上完成。

“在等三天。”李匡沉吟了一下才继续说:“或是那些随扈被消耗到不足一万,我们再开拔。”

“都护,咸海的敌军已经在向我们这一边移动。根据斥候的汇报……”赵长必须进行提醒:“他们最迟两天之后会抵达战场。”

咸海那边的匈尼特人是在这边开打的第五天才有动静,估计是摸不清楚冲进康居境内的汉军有什么打算,匈尼特人第一批出动的是两万左右。

两万左右的匈尼特骑兵离开咸海驻地之后的第三天,另一批三万左右的匈尼特骑兵才开拔。

五万左右的匈尼特骑兵并不是离开咸海的全部,跟随离开的还有将近十五万左右的老弱妇孺,他们是保证军队后勤供应的后勤部队。

咸海那边原本是有十万左右的匈尼特军队,离开了五万,剩下的五万左右匈尼特人则是留在咸海驻地,除却还有五万左右的驻军之外,还有接近三十万的匈尼特人。

匈尼特整个族群的人口应该是三百来万的样子?那么短的时间内,包括实际参战和保证后勤的数量逼近百万,足以说明波斯人对他们的评价很客观。

“我们选择在春季入侵,不止是因为冰雪化开,还因为到了牧畜交配繁衍的季节。”李匡的意思是肆虐了大半的匈尼特国境,一阵子的烧杀抢掠不但破坏了匈尼特的国力,匈尼特人也耽误了牧畜交配繁衍:“如非有绝佳的机会,不需要再去进行多余的交战了。”

赵长舒了口气,他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既然作战目标已经达成,匈尼特人至少三年内无法集中入侵汉境所需的资源,现阶段应该向本国的国境后撤,进入到战争的第二阶段。

“已经征召起来的西域人到了十二万,虽然比预期少了许多,时间上已经不允许再耽误。”赵长走到了山川舆图边上,指着标注为捐毒的位置:“匈尼特人遭遇了那么大的损失,我们后撤他们肯定会追击,这里将会是很好的战场。”

捐毒是在现代帕米尔的北部,按照现在的山川地貌划定是在北河的上游,大体上地势相对平坦,对于防御一方来讲……尤其是新被征召的西域人没有配置战马的前提下,位于北河上游驻营设防,对防御方会是一个良好的战场。

所谓的战争第二阶段,不用任何掩饰地说就是为了消耗西域人青壮而进行的战争。

“匈尼特人有几成的几率不会追击?”李匡之前已经问了几次,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有新的推演吗?”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所产生的几率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开战之后汉军损失较大,或是汉军迫不得已在没有完成军事目标前撤退,乃至于是汉军被全歼,不一样的结果都会产生各自的后续。

“我们派军袭击他们的后勤,做出要与他们长期交战的假象。”赵长几乎是在照本宣科地复述赞画推演的结果:“我们的伤亡比预料的要惨重,某方面来讲使随后的撤军更据有说服力。”

“能够想象匈尼特人现在有多么仇恨我们。”李匡会把敌人的仇恨当成是自己的功勋:“他们有多么仇恨我们,追击的可能性就越高。”

“是的。”赵长认为李匡说得很通透,拍了几句马屁,说出了数据:“他们追击的可能性超过七成。”

军事行动一旦达到六成以上,那几乎是等于必然发生,还去计算概率不过是其中有更复杂的地方,例如匈尼特人真的追击是多部队多与寡。

那就产生另外一个新的问题,康居那边的汉军是要进入匈尼特国境再次肆虐,还是让康居的这一支汉军按照原定计划切断追击敌军的后路?

战局还没有进入到某个阶段前,李匡只能是做好预设方案,等待战局到了一定程度,再根据即时的战况从众多预设方案中挑选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

投胎是一门技术活,尤其是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是不是投了一门好胎大部分时候已经注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有些人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不但是成长的环境里不缺乏财富,受到的教育也将会是更顶尖的。他(她)会因为父亲或爷爷的努力站在很高的,就算是自己再废物也能比普通人承受得起付出的代价。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投一门好胎,但也不是父辈受穷自己也会永远贫穷,做不了富二代还是有机会成为富一代,只是机会永远给予努力又有足够幸运值的人。

如果说投胎到一个富有的家庭是幸运的事情,那么投胎到一个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能决定大多数人命运的家庭,仅是因为一个姓氏就掌握很大的权力,那就不止是幸运而已了。

扎伊亚库这个姓氏在匈尼特就代表着权力,该家族的家主同时也是匈尼特三大部族的族长。

在诸夏的历史里面,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姓氏就值得大众去追随,甚至可以说哪怕是某个人一无所有,仅是因为他是某个姓氏,只要他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让人知道他的姓氏,瞬间就能拥有无穷多。

一个姓氏就值得大众追随的历史已经在诸夏消失,代表的也是血统论的没落。

在匈尼特这个地方却依然是保留血统论,或许应该说已知世界内除了诸夏之外,包括罗马、萨珊……等等大多数国家(部落),拥有什么样的血统(姓氏)依然可以使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瞬间拥有难以想象的资源。

在那些因为血统(姓氏)就能享受特权的国家(部落),如阿三的大多数国家或城邦已经显现出足够的例子,只不过阿三的那些国家和城邦是血统论的一个……怎么说?变种?

匈尼特却还是保留着“血统论”相对原始的姿态,硬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例子,大概就是很久很久以后的草原,只要是身为“黄金家族”一员就代表着拥有足够的政1治1影1响1力。

营地被烧毁,该保护的牧畜群损失至少七成,战马丢失了六成,人员死伤一半左右,那又怎么样呢?

勒库玛依靠着姓氏的影响力,干掉了一个背锅侠,接受了一支骑兵部队,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甚至都没人开口进行质疑。

“妈姆,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们之前已经去过一个营地,却是被汉军先到了一步,营地遭遇到了袭击,损失了一些牧畜群和战马,人员也死伤了一些,但状况要比第一个被趁夜偷袭的营地好许多。

勒库玛并没有在那个营地待多久,是选择带走有战斗力的骑兵,丢下了老弱妇孺收拾残局,来了第三个营地。

匈尼特人称呼中的“妈姆”翻译成汉语并不是首领,而是“仆之子”。

他们所谓的“仆”是所信仰天神的仆人,就好像是罗马基1督1教总主教的地位。

匈尼特人信仰的体系却是与罗马人完全不一样,罗马人信仰的是一1神1教,匈尼特人则是认为万物有灵,有灵则能成神与称神。

要是能够实地去看一看匈尼特人搞宗1教1仪1式,汉人绝对是能从一些典籍上找到一些痕迹,只因为匈尼特人……至少是游牧状态的那些人,他们的仪式与匈奴人没有太大的不同。

游牧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就对了,要是游牧民族没有彻底的消失,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很多的国家,既是掌握兵权又是掌握神权,两相结合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会是一种一加一等于无穷无尽。

曾经匈奴帝国的挛鞮氏,哪怕是冒顿都没有同时掌握兵权与神权,冒顿的后世子孙伊稚斜却是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