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我叫桓温

席卷天下 荣誉与忠诚 4400 字 11个月前

桓温当然知道,可一些事情知道是一回事,点破就很没意思,可能朋友做不了,还会变成仇人。

事实上,桓温还真想过灭掉笈多王朝之后在阿三这边当总督,却不再是培植势力的想法。原因自然是他已经知晓刘彦的秘密,十分符合古人的想法,认为刘彦是地地道道的天之子,面对刘彦那样的一个人就是有再大的野心都要收起来,然后在规则之内谋求富贵,打造家族辉煌的延续。

“美阳侯如此人物,如今尚且……”桓温一些态度还是应该表露,说叨了一下冉闵想封王却没乱来,表示连冉闵那样的人都没敢在刘彦的统治下跳出既定规则,他又哪敢有什么违逆的心思。他扭头迎着袁乔目光,含笑说道:“我们已经知道‘天下’有多大,陛下也有过示意,总有那么一天的。”

桓温说的有些没头没尾,袁乔却是十足的听懂了。

刘彦不止一次表达过自己的态度,异姓王不是不能存在,谁的功劳够了肯定会封王,只是封国(封地)不会在诸夏旧地。

所以啦,刘彦统治下的汉国有野心没关系,不反抗老刘家的统治,没给江山稳固造成障碍,诸夏旧地之外那么广阔的疆土哪里不能封个诸侯王国?

远处的海岸线越来越近,桓温转身向着雀室而去。

从高空向下俯视,由至少三千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它们就是那么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占了极广的空间,每一艘的船头都是由南向北。

海岸线并不属于笈多王朝,是笈多王朝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好像是叫吉塔拿多还是什么,反正汉国这边没在意名字。

作为一个连名字都让汉国不在乎的国家,吉塔拿多曾经是作为孔雀王朝的一个省,后面很幸运没被月氏人给毁家灭国。自然了,孔雀王朝时期他们的国名还不叫吉塔拿多,可是依然没人在乎。

根据汉军细作的调查,吉塔拿多的疆域相当于汉国的一个郡,有多少人口只能靠猜,该国的军队也就林邑那样的档次,国家没被灭亡是因为这里足够贫穷。

汉国这支庞大的舰队出现,岸上的阿三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好像看不到尽头由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每个人都像是被施展了定身术那样只顾发呆。

这边的人当然也是阿三,人种方面与笈多王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可实际上不管是笈多王朝还是其余国家,他们真不是一个民族,后世的阿三之所以成“变成”同一个民族,那是英国老爷强加上去的。

桓温选择的登陆地区有点讲究,离笈多王朝的主要军港并不近,虽然没有天然的深水港,可是以吉塔拿多这种连屁都不是的小国,要是登陆部队会被阻击到无法上岸的地步,桓温就干脆从船上跳海,还准备就一沉到底,概因真不够丢人的。

庞大的舰队在抵近海岸约有两三百米的时候,中、大型缓缓停下,位于前方的船只忙碌着放下小舟。余下的艨艟则是没有降速,依然以全速向着海岸线冲锋而去。

艨艟是被改造了没有错,船底有加装了一片可拆卸的木板,就好像是鱼翅那样,区别就是位于底部,作用是保证船只在海上的平衡性。

岸上的阿三总算是有动静了,他们惊慌地喊叫着,像是受到惊吓的兔子那样四散逃窜,就没一个想着阻止汉军登陆。

站在雀室的桓温通过望远镜将岸上的动静看在眼里,他改变了一下方位,注视着可能有藏兵的渔村,看到的却也是阿三在逃窜。

袁乔知道桓温在想什么,笑着说:“已经做过最后确认,不但这个小国没驻军,也没发现笈多的军队。”

“阿三是有点傻。”桓温放下望远镜,以嘲讽的语气说:“谁规定两国之间的战争只能在两国的疆域内进行?”

“此战过后,新晋侯爵至少两人,以下无可计算。”

“功名祗向马上取。”

桓温与袁乔的对话发生在船上,两人乘坐于旗舰,周边有列队迎风破浪前行的庞大舰队,他们正航行在登陆阿三本土的航线上。

其实那一句“功名祗向马上取”是一首名为《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诗的其中一句,作者是岑参,出自唐代。

现在要算的话,也就是五胡乱华的初期,还没有进入南北朝阶段,袁乔会说那一句,是刘彦恰好记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诗,于送冉闵出击草原的时候稍微改了改就给念出来,然后被传颂了出去。

必须说的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格,例如两汉的“赋”、隋唐的“诗”、宋的“词”。刘彦在现如今的年代念唐朝的诗,某些程度来讲是属于“创新”,也就是弄出了之前所没有的格式。

桓温露出了追忆的表情,反复地念着“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一句。

汉国与笈多王朝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马上就要进入到第三年的阶段。

前一年基本是海上交锋,只出现一次因为笈多王朝攻击平蛮校尉部基地而爆发的沿海陆地战。这一次战事自然是以汉军完胜结束,还俘虏了相当数量的阿三贵族,不但是获得丰足的赎金,也从那些阿三贵族嘴巴里知道更多笈多王朝的情报。

第二年的情势变得比较复杂,汉国海军与笈多海军在大海的较量没有停止,战事规模也不是第一年时期可比,仅是百舰以上的海战就爆发了四次。另外,笈多王朝纠集了众多的小伙伴,打算从内陆向沿海配合海军再次攻打平蛮校尉部主驻地,更大的战事也就毫无意外地爆发。

就目前,汉国阵营以及笈多王朝阵营在陆地上的战事依然是在继续,只是双方越打越保守,战争已经变成了呆仗烂仗,各自依靠地形广筑堡垒又多搭建连寨,好好的战争打出了拆迁队干活的既视感。

陆地上的战争进入到僵持阶段,桓温想要的结果已经出现,那就是让笈多王朝以及纠集起来的众小弟陷在僵持战进退不得,创造登陆阿三大陆的战机。

在另外一方面,前一段时间汉国阵营这边也与笈多王朝阵营在后世孟加拉湾进行了一场大海战,结局当然是汉国阵营获得海战的胜利,虽然没有全歼笈多王朝阵营的海军,可至少是扫清了登陆的最大障碍。

遭受重创的笈多王朝阵营,他们难以再集结超过五百艘以上的舰队,大部分战船不是被击沉、俘虏,就是首创不得不修补,桓温没道理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哪怕知道登陆战依然存在风险,还是启动了登陆作战计划。

要是按照秦时历法算,十月过去之后就是新一年的到来,汉国与笈多王朝的战争就是进入到第三年。只不过现在过的不是秦时的历法,是汉孝武皇帝时期改的历法,得是正月初一才算是新一年的开始,双方的战事依然算在第二年份。

在第二年的秋季,笈多王朝纠集了众多的小伙伴从东面进逼平蛮校尉部,汉国这边是自然也没有闲着。

汉国有倭列岛提供数量众多的仆从军,还有自带干粮参战的波斯萨珊,后面罗马人也来插了一脚,只是罗马人只来了五百人。

在一场参战人数总合超过二十万的战争中,罗马来了五百人仅是能够提供存在感,要说能干点什么像样的事,那就是让笈多王朝生出被背叛的想法。

“阿三有那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委屈。”袁乔说到这个的时候很想笑:“他们一直以为大秦人是他们的盟友,显然并不是。”

对了,汉人当然知道罗马,就是延续老祖宗的习惯没称罗马,是称呼为大秦。原因则是该懂的都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汉国没有踏上世界舞台之前,笈多王朝与罗马因为繁荣贸易往来是友善的关系,某种程度来讲罗马还有意拉拢笈多王朝找波斯萨珊的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