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如何避开王安石陷阱?

与南宋同行 小样有型 1231 字 9个月前

百姓对新法自然也就怨声载道。

比如说,规定的利率半年是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

如在陕西,农民向官府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至5倍的。

若光是私自提高利率倒也罢了,农民如果嫌利息太高,不去借就是了。

但要命的是,地方官不仅擅自提高利率,而且还“抑配”,也就是强行摊派,分任务,下指标,逼迫百姓借钱。

为了保证青苗钱的可回收性,新法原本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

而到了执行过程中,竟变成了官府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

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

贾老狗就担心呢,如果他采用第二种方法,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幕僚提议道,纳入政绩一事可以不必公开提出,大可暗中提示一下,让各地方官意会即可------

贾老狗当时就摇头拒绝了,这可绝不是好办法!

从政之道,贵在光明正大,事无不可对人言,岂能蝇营狗苟-------

又一个幕僚突然问道:“大宋宋神宗赵顼时代的民间质库、押库远没有现在的大小钱行多,那现在为何没有过几起发生高利贷伤人之事?

我听闻流求岛上的钱行更多,甚至有跑到澳洲去经营的,但为何也未听过有高利贷伤民的?”

这个提问有些偏题了,但是仍然引起了众人的思索-------特别是廖莹中,他咬着钢笔,皱着眉头深思了。

ps:d感谢书友polo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