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与南宋同行 小样有型 1385 字 9个月前

仅一个福建地区几年间就上马了几百家大小水泥厂!

他们还会用黑火药炸山呢------张岛主曾经恨恨地想,如果他们不是照着学,整个流求岛又能多召多少劳力啊!

随着水泥价钱的降低,水泥的民间需求也是巨大的------张岛主不得不捏着鼻子去买大宋产出的水泥,标号差一点的也要。

其实这些也不算啥------最可恨的是,大宋的一些民间作坊还把他们的铁木结构的水力纺纱机和织布机都学会了!

他们早早就偷去了珍妮纺纱机和织袜机,那个不算啥,毕竟都是极为简单的设备,一眼几乎能看透。

水力纺纱机和织布机可要复杂多了-------绝对是工业间谍所为!

张岛主曾经恶毒地和王德发主家说:“他们那里没发生什么纺织工把水力纺纱机砸了的事件?!”

这个说法是有原因的,那还是在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

在棉纺织部门,有人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到了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这种“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引起了其它纺纱作坊工人的愤怒,他们认为这种设备抢了他们的工作,于是有人带头砸毁它。

王德发主家当时笑笑说:“那个时代的棉布需求哪里有现在的大宋需求高?!大宋民间根本不担心设备抢了工人的活儿------谁都可以照着样子加工设备,有多少棉布都可以卖出去!”

是啊------大宋其实远没有表面那样光鲜,这个时代竟然还有穿纸衣服的!

在真实的宋代,由于棉花质量差而且生产甚少,棉布产量无多。虽然也有麻布,但是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价钱也是不低。

至于那些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品,由于蚕丝产量不稳定,它的价格则更是日益增高,故一般贫穷人常用纸做衣冠。

王禹《道服》诗云:“楮冠布褐皂纱巾。”“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为襦。”

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

此外,穷人们还用纸帐、纸被、纸衣等------此物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只要产量加大,价钱下降,棉布的需求近乎无穷------这还不算其它地方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