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对原稿势在必得

小农民大明星 在乡下 2567 字 11个月前

陈旭东看见李凡留在岩石上的真迹,以及周围人满为患的游客,既兴奋、激动,又有些担忧有游客对李凡的真迹造成破坏。

如果真的被破坏了,那他哭都找不到地方。

所以,陈旭东亲自守在李凡刻诗的岩石旁,目光警惕的看着那些,试图用手去触摸字迹的游客,一旦发现某位游客有那意图,便会在第一时间制止。

他已经联系了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这里进行保护处理,他要一直守到相关工作人员到来。

只是,他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又将助理袁平叫到身边,千叮咛万嘱咐,让袁平替他守在这里,务必要保证字迹的安全。

然后火急火燎的匆匆离去。

他刚刚接到领导的电话,让他把天下第一洞房的事情,交给袁平处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南峰之巅。

南峰之巅的事情已经在网上传开,李凡在那里留下了一幅画,和一首诗。

这一画一诗的原稿都还在现场,领导让陈旭东赶往南峰之巅,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一画一诗的原稿留在华山。

这两份原稿的价值极其巨大。

而陈旭东要将两份原稿都留在华山,将会非常的不容易,他要面临多方的竞争。

论诗比赛的组办法浮云诗社,对《行路难》的原稿势在必得,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

如果没有他们举办的这次论诗大赛,那就没有李凡的这首《行路难》。

所以,《行路难》原稿应该留在浮云诗社。

况且,李凡作《行路难》时所用的纸、笔、砚、墨,均是由他们浮云诗社提供的。

而王伦、林如峰几人则坚持认为,《行路难》的原稿应该由他们保存,他们的理由更加充分,李凡曾亲口表明,这首诗是送给他们,与他们共勉的。

其原稿自然应该属于他们。

而翔云画社对李凡的《马蹄香》之图势在必得,这将会成为他们的镇社之宝。

有消息说,浮云诗社的社长和翔云画社的社长,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匆匆向着华山而来,对于原稿他们势在必得。

……

现场的观众们,听了关于伊尹的故事之后,无不纷纷感叹在夏末商初的时代,还有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

大家现在才知道,烹饪始祖便是伊尹,这让大家的心里有些惭愧,他们都喜好美食,也经常谈论美食,却是连烹饪始祖是谁都不知道。

好在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也为时不晚,同时对伊尹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充满了感激。

如何没有“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或许就没有今天的各种美食了。

当然,大家也非常感谢,李凡《行路难》中的这句,“忽复乘舟梦日边”。

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他们怕是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知道伊尹这个传奇人物。

另外,他们也非常感谢王伦、林如峰等人的讲解,纷纷向王伦、林如峰等人表示感谢。

王伦、林如峰等人,向观众们讲解关于伊尹的故事,只是一个小插曲。

众人在感慨完了,伊尹这个传奇人物之后,再一次开始感慨《行路难》这首诗本身。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李凡的身份。

能够在现场随手一挥,便创作出《行路难》这样的诗篇,世上只有李凡一人而已。

古庸或许也有这个本事,但并没有人亲见,连相关的传言也没有。

所以,古庸的诗才或许并不会差李凡多少,但他能否像李凡这样,作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现场挥毫而出?那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所以,那个年轻的男子只能是李凡。

《行路难》全诗一共只有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现场众人读之,却像是在读一首长篇七言歌行一般。

他们在这首诗中,读出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只因这首诗激荡起伏、复杂变化、百步九折,跳荡纵横,其气势格局宛如一首超长篇之作。

所有人全都沉浸在这首诗的魅力当中,“冰塞川”、“雪满山”,道路难行,而最难行的道路,便是人生的道路。

而除了感慨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人生的道路艰难,要走的路究竟在何方之外,还应该怎么做?

还应该用一种积极奋进的强烈姿态,努力摆脱歧路上彷徨和苦闷,唱出充满自信,展望未来的最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人生需要豪迈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