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斧子劈得特别狠,直接把罗真人砍倒在云床上,脑袋劈成了两半。
砍了罗真人之后,转身奔出来,看到一个青衣童子拦住李逵,李逵不问青红皂白的说道,“你这个小贼道,也吃我一斧”。
说完,手起斧落,又把这个小道童的头砍了,滚到台阶的下面。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李逵杀人太多,且经常滥杀无辜,手段残忍。
另外,李逵路过沂岭,放下老母亲去寻水,找到水源之后,寻思应该如何把水带回去给老母亲喝?
立起身来,东观西望,远远的看见山顶上有一座庙。
李逵道:“有了。”
李逵走到庙前,见是个泗洲大圣祠堂,面前只有个石香炉。
李逵用手去拿石香炉,发现石香炉是和座子凿成的,根本拿不动。
于是,李逵将那座子掇出,在前面的石阶上一磕,直接将石香炉磕了下来。
然后拿到溪边,将石香炉放进水里,拔起乱草,洗得干净,装了半香炉水,然后原路返回。
李逵为了给老母亲取回喝,直接就破坏了人家庙里的香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触犯了神灵。
李逵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最后取水的时候还触犯了神灵,因果循环之下,他的老母亲便可怜的葬身虎口了。
李逵犯下的罪,最后报应在了他老母亲的身上,让人唏嘘和感叹。
这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只是可怜了老母亲。
当然,李逵虽然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但本身并不是邪恶之人,他心粗胆大、憨直、率直忠诚,且极为孝顺。
他滥杀无辜也不是随意就滥杀无辜,而是都有各种前提原因。
他也是梁山好汉之一。
但不管怎样,他的杀心的确太重了一些,有些人是不该杀的。
沈从最后还认为,李凡安排老母亲被老虎吃掉一情节,或许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要让李逵警醒,然后收起一些自己的杀心。
该杀的人则杀,不该杀的人,就不要再杀了。
……
李逵回家接母亲上梁山享福,然而,在半路上,老母亲却命丧虎口。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个儿子因为杀人逃窜在外,一个儿子靠在地主家做长工艰难度日,还因为思念逃窜在外的那个儿子,哭瞎了双眼。
好不容易逃窜的那个儿子,打着做官的名义来接自己去享福了,在路上,自己却被老虎吃掉了。
这样的情节怎么看,都透漏出一种浓浓的悲伤,老母亲的结局让人唏嘘。
所有的书迷们,名人名家们,各文学领域的作者们,在心里唏嘘、感叹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们都在想一个问题,作者李凡为什么要写,李逵的老母亲被老虎吃掉这一情节?
这样的情节对于老母亲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一些?
李逵回家接老母亲去享福,足见其孝心,但他的孝心似乎并没有感天动地。
如果他的孝心感天动地了,他的老母亲没有道理还会被老虎吃掉。
作者李凡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
所有的人都在思考。
有书迷说,这是为了让李逵从此之后了无牵过,可以安安心心的干一番大事业。
但有书迷反对,要让李逵孑然一身,那大可不必安排李逵有一个老母亲,让李逵出场时,直接就是一个人,这样多好,又何必要让老母亲被老虎吃掉这样残忍?
书迷又说了,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李逵的孝心,既然是梁山好汉,那就必须要又孝心。
体现李逵有孝心,这一点的确没有错,我们都知道了李逵是一个有孝心的人。
但还是刚刚说的那样,既然李逵有如此孝心,那自然应该感天动地,让他的母亲在梁山颐享天年,怎么也不可能被老虎吃掉才对。
所以,体现李逵有孝心不假,但应该并不是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原因。
有书迷又说了,这是为了体现李逵的勇猛,用一把朴刀连杀四虎,虽然是两只大虎两只小虎,但也足见李逵的勇猛。
同样有书迷反对,这就更不对了,要体现李逵的勇猛,方法多了去了,又哪里需要让母亲惨死虎口这样残忍的方法?
即便是非要写李逵杀虎,那也能找出千百种理由让李逵杀虎,又何须用这种最残忍的理由?
这些理由显然都没有说服力。
那么,作者李凡这样写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
不,不对,应该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