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曾经对他说过,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这道理。
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每日的进攻半径是一百里,而步兵为主的军队,每日的进攻半径是三十到四十里,谁快谁慢,毋庸置疑。
既然现在手上有充足的骑兵,又有可以随着骑兵快速行军的轻炮,杨济觉得自己没道理磨磨蹭蹭浪费时间。
现在,看着猎物被套住,他当然很高兴。
新城是高句丽的一座山城,位于小辽水北岸,城池规模不小,为高句丽的一处要地,这几年来官军出击辽东,数次兵临新城城外,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将其攻克。
新城扼守着小辽水航道,而沿着小辽水往上游走,有汉时便存在的古道,沿着古道往东北方向而去,最后可以抵达扶余王城故地,这和沿着辽水(大辽水)北上是殊途同归。
若在半路上折向东南,会经过汉时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故址,翻越群山,可以抵达高句丽的故都国内城,也就是汉时玄菟郡的西盖马县故地。
这条路,是从辽东东进翻越群山抵达鸭绿水畔的一条重要通道,汉时起就存在了,现在,周军必须将其拿下,以便东、西两军会师。
新城首当其冲。
当年那个弱小的高句丽国,最初就是以高句丽县得国名,然后慢慢壮大起来,迫使前汉时设立的玄菟郡不断西迁,由鸭绿水畔撤到辽东。
所以,历史上有三个玄菟郡,而最后一个玄菟郡(第三玄菟),郡治玄菟故址就在眼前的小辽水边上,周军骑兵行军路线旁那一片荒芜废墟。
高句丽占据玄菟之地后,为了防御强敌,于小辽水北岸山丘上筑山城,以这座易守难攻的山城为玄菟故地的统治核心。
为与旧城区分,故称“新城”。
现在,杨济看着眼前玄菟故址,又看看远处新城外的高句丽军营地,想着玄菟郡不断西迁的旧事,只觉斗志昂扬。
数百年来,中原纷乱,前汉时设在边疆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就像四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周边番族的不断侵袭下苦苦挣扎,最后一个个沦陷。
现在,你们侵吞的中原故土,全都要吐出来!
午后,自东向西流淌的小辽水畔,北岸旷野里旌旗招展,回师辽东城的高句丽大军在此扎营,将小辽水北岸自新城之间的旷野挤得满满当当。
新城位于辽东城北(北偏东)二百余里处,为高句丽国境的西北门户,其西面数百里外,就是自北向南流淌的大辽水(辽水)。
辽水即为辽东、辽西的分界线。
从辽东城出发,前往辽北的高句丽大军,北上途中必然经过新城,当后方传来周军入寇、渡过辽水进逼辽东城的消息时,刚离开新城没几日的军队,立刻掉头南下。
大军主帅于新德,此时身处城外军营中军帐,看着刚收到的战报,有些错愕——位于新城和辽东城之间的盖城,昨日沦陷了。
周军只用了一日时间,就攻破了坚固的盖城,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于新德在率军北上时就知道,周军是佯攻辽北,以此迫使他们分兵,然后等北上的军队渡过小辽水之后,很可能要来个“腰斩”。
周军可能渡过辽水东进,将他的队伍和辽东城隔开。
只是没想到的是,对方选择的突入点是盖城,而已经做好防御的盖城居然连两天都没撑过去。
头一天,周军兵临盖城下,次日破城,今天是第三天,于新德的大军,才刚掉头回到新城。
盖城的位置,正好位于辽东城至新城道路中段,也就是说盖城距离南面的辽东城、东北面的新城,都是百里左右。
周军如此疯狂行事,莫非是有备而来?
想到这里,于新德有些不安,此次他奉主帅、北部耨萨高建武之命挥师北上,本就是将计就计,诱敌军来攻。
他们已经策划好了,周军要么在辽水上游地区半路设伏,要么截断北上大军的归路,无论是那种选择,都应该等他这只军队远离辽东城才动手。
结果居然选在大军距离辽东城还没到三百里时就动手,如此用兵,是不是欺人太甚了?
于新德对此觉得很意外,周军居然敢选择盖城作为突破点,试图截断北上大军的归路,如此一来,必然面临南北两军的夹击,正常情况下谁会这么做?
敌军主帅敢做这种选择,要么是狂妄自大,要么就是
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