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他不让李纲做太子的老师那样。
宇文温不希望自己的太子落得杨勇、李承乾的下场,所以不让“历史上”的“太子克星”李纲做太子的老师;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和自己的孙子刀兵相见,所以,是不是要避一避?
坐镇燕地,不一定要燕王,吴王,魏王,楚王,也可以的。
但宇文温最后还是没有选择“避讳”,因为没意思。
他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却一定会是最合适的,儿子也罢,孙子也罢,坐上那个位置,若以中原之力,都奈何不了区区边陲藩王,还被对方反杀
这样的废物,有何资格坐在御座上!
宇文温想清楚了,避讳没意思,真要发生的事,就一定会发生,就算他给儿子封什么好听的王爵名,到头来都没什么用。
他不让李纲做太子的老师,那算是图个吉利,就像开门做生意求个开门红而已,至于“燕王”二字,没那么多讲究。
所以,宇文温封儿子为燕王,对儿子寄予厚望,这可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王爵,比起其他王爵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他要让世人知道自己经营辽东的决心,即便日后不把整个辽东封给儿子,也必须有一个儿子在那里镇守。
宗室出镇,玩脱了容易搞出内战,甚至“八王之乱”,然而若把宗室当猪养,很容易被人一锅端。
在这个时代,皇朝的延续,很容易因为一次意外,就出现权臣或者外戚夺权变天的情况,再极端一些的例子,就是太后变女皇。
这种时候,大部分官员都是墙头草,只有宗室,才会拼死抵抗。
南北朝结束,天下一统,却不代表皇权如明清之际那样稳固,即便重用宗室有风险,但依旧得用。
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宇文温觉得光靠避讳来解决,那太可笑了。
而若是沉迷于谶纬之术,企图以此趋利避害,保得子孙后代永享富贵,如此做派,和服用重金属严重超标的仙丹以求长生不老有何区别。
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两对小夫妻,他很满意,向宇文维翰说道:“大郎新婚燕尔,今年就不去辽东狩猎了,不过人不能闲着,带着王妃,出去公干吧。”
燕王宇文维翰,携王妃李氏,入宫向耶娘请安。
宇文维翰的耶娘,当然是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嫡母),生母贵妃杨丽华,在请安的顺序里得排在尉迟炽繁之后。
宇文维翰新婚燕尔,新妇李氏容貌出众,落落大方,虽然不是出身世家高门,却是尚书令李允信的孙女,权贵出身,配得上大周皇子。
宇文维翰去年领兵出征,攻略辽东,大胜班师,进位燕王,然后成婚。
作为兄长,宇文维翰必须先成婚,身为弟弟的太子宇文维城才能成婚,于是宇文温便给庶长子说了门亲事,娶书令李允信的孙女李氏为妃。
皇家的婚姻,当然避免不了政治因素,宇文维翰是宇文温苦心培养的儿子,他当然希望儿子日后平平安安,子孙后代亦是如此,所以得有个好妻族以作助力。
但不能影响到太子的地位。
作为皇帝的宇文温,必须考虑到皇朝延续,作为父亲的宇文温,又要确保儿子都有好前程,所以他精心为儿子们挑选妻族,以做坚强后盾。
李允信,是杞王一系的肱股重臣,而宇文温始终要提防第三代杞王宇文理,所以必须拉拢李允信,进而拉拢、分化杞王系的故旧元从。
即便宇文温没打算赶尽杀绝,他也得适当限制宇文理,不给对方任何机会。这是上位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个人道德无关。
然而他又不能让李允信的孙女成为太子妃,因为这对皇权来说是很严重的威胁。
仅以“皇帝”这个身份来说,皇帝是孤家寡人,没有亲人,是孤单的权力动物,即便是皇后、太子,都是皇帝必须提防的敌人。
皇位,将来是太子的,但现在不是,按照那句话来说就是:我不给,你不能抢。
皇帝,必须提防太子为了提前上位铤而走险,所以不应该让太子和重臣联姻,否则很容易出事。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宇文温选择让庶长子宇文维翰娶李允信的孙女,两全其美,当然,宇文维翰的另一个身份有些麻烦。
是选择隐瞒,还是坦然相告?
宇文温觉得儿女亲家总要有往来,亲家母的身份始终是瞒不住的,于是选择提前向李允信透露,当然,这场谈话是密谈。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天元皇后居然还活着,由太后成了贵妃?
李允信当时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宇文温琢磨大概是:这件事老杞王当年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