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门道

逆水行周 米糕羊 2959 字 9个月前

随着海贸大兴,这一问题愈发明显,对于海运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那么为了让船队回程时能把船舱装满,让船队有得赚,朝廷(市舶司)开始想办法,办法之一,就是人为增加货运需求,那就是增加“委托”,委托这些船队将交州及南洋出产的粮食运到中原。

一艘万斛(货运量)海船,运香料也是运,运粮食也是运,扣掉“风险金”,运费也不会差得太多。

如此一来,海船半途跑空的情况得到缓解,让南下的海船,回程时不会空着船舱,能顺便运输一些货物,好歹不会亏。

所以将交州、南洋稻米北运中原的行为,仅仅从做买卖角度上来说划不来,但对于海运业的发展却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当海运业快速发展,才能降低从事海贸的门槛,这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海贸中来,让更多的人从海贸之中获利。

听到这里,宇文维城和宇文维宁恍然大悟:原来海贸还有这么多门道。

“但这只是治标,想要治本,还得另外想办法。”宇文温说完,拿起一个小玻璃瓶,放到儿子面前:“看看,这是什么?”

玻璃瓶里是雪白的白砂糖(蔗糖),宇文维城和宇文维宁看着这些白砂糖,问:“那就是在南洋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园?”

“没错,中原对于蔗糖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而南洋地区湿热多雨,最合适种甘蔗、种水稻,只要南洋的蔗糖产量大幅增加,那么南下的海船回程时,就绝对不会空着回来。”

听着父亲描述的海贸美好前景,兄弟俩颇为激动,这种知识,典籍里可是从来都没有的。

宇文温见着火候差不多,开始点出题中应有之意:“你们想想看,当南洋各地遍布甘蔗种植园,当各国贵族、酋帅靠着向中原出售蔗糖过上好日子,当他们一个个变成大种植园主、变成大卖家,而中原成为主要甚至唯一买家时”

“卖家会和唯一的买家翻脸么?还离得开唯一的买家么?”

宇文温的话,宇文维城听了之后有些小激动,他没想到海贸的好处有这么多,想了想,又问:“父亲,如此说来,海贸可以强国?”

“这个问题”宇文温沉吟着,不知过了多久,长叹一声:“纯粹的海贸,哪里能强国啊”

见着儿子哑然,他笑着摇摇头:“海贸如何强国,这个问题的答案,父亲有,但不确定正确与否,你们有空的话,自己也想一想吧。”

洗脑,就得从小时候做起,宇文温长年累月向儿子灌输海贸的好处,不只是夸夸其谈,如今他手里就有详实的数据,来证实自己所言非虚。

但这些资料中的几组数据,却成了宇文维城和宇文维宁疑惑的来源。

兄弟俩的问题,就是交州及南洋稻米北运淮南销售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划算,为何朝廷还要如此行事。

这个问题,涉及到海贸的核心:风险和收益,实际上问到了点子上,宇文温见儿子有自己的想法,能问出关键性的问题,心里很高兴,于是进一步作出解答。

航海风险大,一艘船好不容易出海跑一个来回,就该运送一些高价值的货物,譬如香料、奇珍异宝或者蔗糖等等,若是运粮食,航行里程超过一定距离后,等同于高风险低回报,对于海商来说是不划算的。

交州稻米,从龙编港启运,运到广州或者福州地区,这买卖做得,但若要继续北运,运到长江以北地区,还要以低价出售,这买卖只能说不亏。

所以朝廷才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海商将交州稻米运到淮南(在广陵,淮口等海港卸货),此举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为了压低两淮(淮水下游地区)及江南的粮价。

压低粮价之目的,不在此次讨论之列,宇文温要告诉儿子将大量交州、南洋稻米北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维持足够的货运量,养活大量船队及相关从业人员。

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很简单,海贸的关键在海运,只有当海贸的货运需求持续增加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船只参与到海运之中去。

只有海运业壮大,航海技术及整体水平才会有飞速发展。

宇文温先问儿子宇文维宁,问当前海贸的方式是怎样的,宇文维宁拿出笔记本,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出来。

“传统”的海贸方式,是海商自己弄一艘或者几艘船,然后招募人手,购入货物,然后用自己的税收操纵自己的船出海,运自己的货物前往目的地。

然后在目的地销售货物,换得当地特产,再前往其他地区销售,获取利润。

这种经商方式,不仅限于海贸,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行商经商方式,仅就海贸而言,这样做的成本很高。

造船及船只的日常维护保养要花钱,养水手要花钱,对于船老大以及熟悉航线的老手还要加以笼络,出海后,出现人员伤亡还得给抚恤,这都要花钱。

所以海贸的关键是要有船或者船队,能够相对平安的完成贸易航行,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

但现在,因为有了南洋贸易公司牵头,海贸的方式多了一个,那就是委托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