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
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
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
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
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
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
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
那时才刚到秋天。
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
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赐来、窟突始、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括利八部。
部众数千人,男丁都是射箭好手,上了战场,别的不敢说,至少敢肉搏。
杨济看着面前几位靺鞨首领,心中反复念叨靺鞨八部的名字,不知不觉间,一种错乱感油然而生。
靺鞨八部
建虏八旗
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
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
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
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
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
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
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
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
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
实际行动是什么?
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
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
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