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下套

逆水行周 米糕羊 2928 字 9个月前

走完这两个步骤,朝廷实际上占了“一兑三”的便宜,即用一份铜,兑换民间人士(商贾)手中的三份铜。

第三,民间人士在广陵用“金银陌”买白银。

一枚金银陌的重量和“明德通宝”相近,含铜不超过二铢,十枚“金银陌”,含铜不超过二十铢。

十枚“金银陌”面值一千文,能买一两白银。

这白银若是以五铢钱(好钱)来买,也是一千文,其中至少含铜四千五百铢。

换而言之,借助新币制和白银交易所,朝廷用二十份铜,兑换民间人士手中的四千五百份铜,是一比二百二十五的兑换比例。

换成币制,那就是发行了“一当二百二”的大钱。

直接发行“一当二百二”的大钱,宇文温会被天下百姓咒骂不得好死,而这样的大钱寿命势必会很短,活不过几年。

但换个形式弄出来,宇文温不但不会被人咒骂不得好死,“金银陌”还会供不应求,因为白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了。

宇文温向儿子透露过朝廷要靠“金银陌”来盈利,现在他介绍的就是如何下套,套有钱人。

听到这里,宇文仨兄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

听得懂的部分,是朝廷(父亲)用白银交易做诱饵,下明套,让有钱人为了买白银,想办法兑换“明德通宝”,再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心甘情愿被朝廷(父亲)占便宜。

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下套,等着“猎物”心甘情愿往里钻。

听不懂的部分有很多,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一百万两白银,无非是引诱商贾兑换面值一百万贯的‘金银陌’,这也没多少呀?

每年一百余万两白银放在国库里,总比拿去卖好吧?

朝廷每年都有一百余万两白银入帐,大家对朝廷的信心都会强不少。

信心可是千金难买,朝廷手里有大量白银就能让大家对朝廷有信心,结果有人却要把这白银拿去卖钱,是不是脑子有呃

儿子不可以说父亲的不是,仨兄弟对于父亲以白银为诱饵下套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却不可能说出来,只能腹诽。

宇文温能猜出来儿子想什么,然而他构思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看着儿子们,宇文温微微一笑:“你们呐,还是图样太年轻了,今日到此为止,其中奥妙,日后慢慢琢磨吧!”

造币厂一隅,议事厅内,宇文温正在给三个儿子上课,传授奸商秘诀经济学知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在场只有他父子四人,其余人等一律回避。

宇文温在开讲前,先让儿子们算几个数。

汉时传下来的重量换算制度,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一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是重量单位斤、两、铸的换算。

然后是物价。

一斤铜,如今在市面上的售价大概是八十到一百文之间波动,取中间值,即每斤铜售价九十文。

同样,一斤(三百八十四铢)铜用来铸造五铢钱,考虑折损(即火耗,以九折计),大概能铸造六十九枚五铢钱。

同等重量的一斤铜,作为铜料拿来出售,能卖九十文,做成铜钱后,面值六十九文,如此明显的价格差,有多少铜钱都不够用,因为会有不法之徒把钱熔了当做铜料出售,借以牟利。

若这五铢钱里铜的重量只有四铢(含铜量百分之八十),考虑折损能铸造八十六枚五铢钱,好像不亏,但这样的五铢钱,会被百姓认为是劣钱。

用这种劣钱买铜,原本售价九十文一斤的铜(以好钱计),商贩至少要收一百一十文以上(以劣钱计)。

八十六文对一百一十文,照样亏。

天下各地对铜的需求量一直都很旺盛,而历代朝廷为了铸币,不得不实行力度不一的铜禁,如此一来,愈发导致铜的短缺,造成铜价上涨。

而成色好的铜钱,就成了民间最直接、易得的铜来源,大量好钱被人熔了做成铜器。

一边是朝廷竭尽全力铸钱,一边是民间竭尽全力熔钱,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发行多少铜钱都不够用,而且发行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是个死循环,千年无解,但宇文温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只是让儿子们记住这个几个数字。

接下来,他依旧说物价,这回说的是银价。

通常认为银价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千文,即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一贯)铜钱,但实际上因为白银比铜的产量更少,银价一千文是有价无市。

各地银价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银价(成交价)至少得是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左右,为了方便计算,还是按照一两白银一千文(一贯)计。

宇文温再让儿子记住这数字,然后开始点出“关键”。

现在,明德通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也就是二铢四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朝廷无形中占了个便宜。

然后,一枚“金银陌”兑换一百枚明德通宝,无形中又占了个便宜。

但占便宜的前提是“金银陌”能流通起来,人们愿意用“金银陌”,然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太需要面值一百文的大钱。

即便涉及到价格上贯的买卖,百姓必然倾向于用“传统”的一贯钱,而不是“十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