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建安城,有些许火光闪烁,山风轻轻吹拂,将城里的声音带到半山坡,正在半山坡潜伏着的高句丽士兵,听着风中那若有若无的哭喊声,一个个咬牙切齿。
建安城沦陷后,城中军民悉数被俘,敌寇必然百般蹂躏,所以现在才会有哭喊声传出来。
想到这里,许多士兵恨得牙齿咯咯作响,恨不得马上潜入建安城,将那些可恶的敌寇碎尸万段。
但现在入夜不久,敌寇的警惕性必然很高,此时他们贸然靠近,很容易被对方察觉,所以还得等。
想着还得等,许多士兵强压着怒火,趴在草丛里琢磨着,想着一会要如何给敌人一个好看,以便报仇。
当然要报仇,这将近一年来,周国在辽东干了许多事,就是不干人事,什么坏事都做尽了,一件两件、三件四件还有许多件事,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高句丽的军民都把来袭的周国军队称为“周寇”。
去年秋天,周寇攻占了半岛末端的卑沙城等要地,然后以此为据点,开始向半岛北部地区大肆袭扰,所幸冬天很快来临,周寇的侵袭很快消停。
待到今年开春,周寇再度活跃起来,乘船北上,开始袭扰建安附近地区。
一开始,这种海寇作风的袭扰,大家都没有真的往心里去,严密警戒的同时,只当对方是闻见肉腥的苍蝇。
未曾料这些苍蝇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多,后来,在建安城西海岸上直接登陆的人竟然过万,还有许多骑兵。
建安城的驻军不算多,仅能自保,所以在向北面的安市城派出求援使者后,军民便据城死守,等待援兵的到来。
安市城、辽东城很快便派出援兵,在增援建安的同时,要将这股敌寇击退,结果一场大战之后,官军败北,那支敌军便愈发嚣张起来。
他们围住建安城却没有攻打,而是在周边烧杀抢掠,又将许多田地里刚种下不久的庄稼损毁,然后北上,开始袭扰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与其野战交锋,接连吃了几次亏后闭门自守,周寇便毁坏城外农田以及水利设施,还拖着俘虏在城外驰骋。
此举激得城中兵马出战,多次交锋,官军依旧吃了许多亏,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破坏农田却无计可施。
这些周寇也不攻城,破坏完城外农田后便撤军,一番折腾下来,建安、安市地区的春耕完全被破坏得一塌糊涂。
两地驻军组织城中百姓补种庄稼,却错过了最好的春耕时机,待到秋天时粮食产量必然大减。
结果到了夏末,周军又乘着海船来了,依旧在建安附近登陆,击败出击的官军,四处烧杀抢掠,逼得百姓躲入建安城,然后这些周军又开始破坏农田。
安市、辽东城派来的援军,兵力比上一次多了许多,却依旧在野战之中被周寇击败。
周寇随后袭扰安市,将城外农田本就不多的庄稼损毁一空,此举可谓恶毒至极。
周国这两次入寇,目的就是破坏农田、损毁庄稼,人为制造歉收、绝收,其手段之恶劣、用心之卑鄙、暴行之令人发指,让高句丽将士恨得咬牙切齿。
而这次周国入寇,大家以为对方大肆破坏一番后就会撤退,结果建安城竟然被周寇攻破了。
建安城陷落,意味着周寇的意图很危险:对方是要对辽东动手,而不是满足于抢劫、搞破坏。
若把辽东半岛比喻成一只手臂,卑沙城就是手腕,而位于腋窝处的城池,东面(半岛东海岸)是位于鸭绿水畔的大行城,西面(半岛西海岸)就是位于海、河交汇处的建安城。
一旦周军占据建安城并就此长期驻军,不仅威胁到建安北面的安市城,也会让高句丽完全失去收复辽东半岛的可能。
虽然现在是夏末,距离冬天不算太远,周国即便对辽东有想法,也不可能这个时候才开始大举进犯,但高句丽在辽东的傉萨(高句丽官职,相当于中原的都督)们意识到不能任由周国为所欲为,于是调集大军南下,要收复建安。
这支军队的兵马有数万之众,浩浩荡荡南下,沿途大张旗鼓,此举就是要让周军细作探得明白。
而与此同时,又有小股精锐士兵先行出发,要趁着建安周寇以为官军尚有几日抵达之际,来个出其不意。
如今夜色渐浓,已是深夜时分,准备良久的高句丽士兵,开始向山上建安城摸去。
建安城筑在南北两条起伏的山脊上,周回十余里,城墙为土石筑成,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宽东窄,他们只要从“腰部”摸进城,很快就能将城内周寇一分为二。
城内宛若洼地,东高西低,中间有一小山,顶部比较平坦,是全城的防御核心,在那上面可以很方便的指挥全城防守,想来会是敌人主帅扎营的地方。
这就是高句丽精锐的主要进攻目标,只要趁夜摸进城,突击小山顶部营帐,就一定能将敌军主将抓获或者干掉,到时候周寇没了首领,必然大乱。
去年,周寇趁着大雨摸了卑沙城,这次,他们要以牙还牙。
。。。。。。
清晨,阳光洒在血迹斑斑的地面上,已经凝固的血迹红里带黑,而倒在地上的士兵,身上兜鍪、铠甲都已经被剥下来,身上任何值钱的东西,也都被搜刮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