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买人心

逆水行周 米糕羊 2517 字 9个月前

东魏,掌握着魏国的精华,不光地盘,还有全套的礼制,所以西魏当时的执政、后来的周文帝(追封)宇文泰,便在名士苏绰的帮助下,复古行周礼,以此彰显自己的绝对正统。

这就是周国六官制的来源,但实行了数十年之后,这个制度越来越不合时宜。

齐国、陈国已经灭亡,周国统一天下,已经不需要靠复古行周礼来表明自己的绝对正统,于是,改回魏晋以来的“正常”官制,就成了必然。

这件事,故杞王执政时便已经在酝酿,如今豳王执政,继续推行这件事,已经初步确定方案,那就是综合魏晋、南朝、齐国的制度优点,定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民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与此同时,六官制对应的品秩——命品制,会改回九品制。

这个方案并未最终定稿,朝廷允许仪同以上官员在规定期限内对此献言献策。

当然,三省六部的骨架是肯定要有的,只是具体官署以及官职设置、职能分工,还需要听取百官的意见,以便查漏补缺。

于是乎,这段时间里,许多官员纷纷上书,就官制改革阐述自己的意见,而丞相则对上书一一进行回复。

各方的意见,都将汇总起来,经过主要官员的再次讨论,最后定稿,然后正式实行。

刘文起听到这里,觉得有些奇怪:“官制改革是大事,参与的人越多,扯皮就越多,多方意见混杂,反倒会误事,丞相为何如此行事?”

“你说的没错,商议大事,几个主要官员参与即可,参与的人越多,就越容易扯皮。”刘文静对弟弟的观点表示赞同,但他随后说道:

“丞相如此行事,是为了广开言路,让百官知道,丞相,正是用人之际,谁表现好,谁就有机会。”

刘文起闻言沉吟起来,片刻后试探着问:“也就是收买人心?”

刘文静点点头:“对,收买人心。”

这不是什么秘密,刘文静知道自己能看出来的事,其他官员同样看得出来,丞相这段日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收买人心。

酝酿大半年,兴许到了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该瓜熟蒂落了。

“没有,不知道,无可奉告!”

“兄长,你就透露一些口风吧!”

“告诉你什么?不是说过了么?南洋贸易公司公开募股,不会有暗箱操作,不会有‘特别股’,这是丞相画的红线,谁活腻了敢乱来?”

“兄长来,喝杯茶,喝杯茶”

“不是我说你,你受人之托,也得看是托什么,如今这种事,是你能打听的?”

“哎呀,这不是盛情难却吗,反正我也和对方说了,未必打听得到什么来来来,兄长,再满上”

私第,刘文静正和弟弟刘文起交谈,刘文起受人所托,来向担任天官府司会中士的刘文静打听消息,看看是否有“捷径”。

这几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洋贸易公司公开募股事件,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之前官府要整顿东西市所引起的震动,与之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海贸暴利,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知道,但身处关中的商贾,根本就不可能和海贸直接沾边,所以,即便知道做海贸暴利,也不得其门而入。

但现在不一样了,由市舶司分离出来的“南洋贸易公司”,如今在长安等地公开募股,那么只要能认购股券,就意味着有了一只年年下金蛋的鸡。

认购的股券越多,收益越大,然而长安城里豪商云集,僧多粥少,许多人怕抢购不到,于是开始四处打听内幕消息。

市舶司名义上归属天官府管辖,而此次公开募股事宜,又是天官府主持,所以,天官府的大小官员们,就成了无数人追逐的目标。

刘文静也不例外,他刚从岭表回来没到一年,却因为是天官府司会中士,便成了亲朋好友们打听内幕消息的绝佳人选。

每天都有人“骚扰”,刘文静已经烦得想把大门封起来,自己每日翻墙进出算了。

看着笑眯眯的弟弟,刘文静没好气的嘱咐:“你不是来长安协助办学的么?怎么这么闲?不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你如何回黄州交代?”

“嗨,该做的事做完不就行了?成日里守在学校里晃荡,装作很忙的样子?那有什么意思嘛。”

“是,好,很好!”刘文静瞥了弟弟一样,笑起来,“我哪日碰到了刘大夫,跟他汇报一下”

“别别!兄长,我去,我去不就行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