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宇文温总觉得某处有一双眼睛盯着他,作为“被害妄想症患者”,他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但任由这种感觉影响自己的理智,又是万万不可的。
越怕什么,越要面对,宇文温索性坐起身,就着篝火看笔记,如果真有刺客,肯定能分辨出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宇文温的笔记本上画着河南地区的河流走势图,他现在在平原地区作战,骑兵又不占优势,那就得琢磨各地河流走向,以便借助这些天然沟堑来躲避敌军骑兵可能的突击。
亳州州治小黄,位于涡水南畔,而涡水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淌,涡水上游的郑州、汴州地区,如今是尉迟氏控制着,对方可以派兵乘船在涡水顺流而下,进攻下游的亳州地区。
即便士兵不乘船,但辎重、粮草可以用船运载,随着大军一起南下,省时又省力。
想到这里,宇文温翻到“涡水”条目,其内容是他誊抄自《水经注阴沟水》内容,原著者是郦道元。
按书中所述,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东南流,在沛和扶沟一带被称为涡水(濄水),涡水过扶沟、武平、鹿邑至谯(此时的亳州小黄),继续东南流淌。
所以,涡水的上游名为阴沟水,这个阴沟水的“阴沟”,和阴沟翻船的阴沟可不一样。
阴沟翻船,意指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发生,真是够倒霉,而其中的阴沟指的是暗排水沟,和阳沟(明排水沟)对应,阴沟水的“阴沟”和“鸿沟”一样,是河流的名称。
阴沟水过扶沟之后已经很明确被称为涡水,流向是东南,而宇文温的进军路线却是由东向西,无法借助涡水运送士兵、辎重,所以步兵们只能靠双脚行军。
郑州州治长社和亳州州治小黄,两处城池一西一东,宇文温所部兵马在小黄,宇文明领兵在长社城外,尉迟顺在长社以北不远处的许昌驻扎。
长社、小黄间的距离是两百多里接近三百里,如果以日行三十里的行军速度,宇文温的军队要西进抵达长社同宇文明合兵,得花十日。
这是基于常识得出的结果,身在许昌的尉迟顺,会有这样的判断,身在亳州北面曹州的尉迟惇,也会这么想。
宇文温觉得自己若利用这一思维定势,率领一支军队,用三日的时间向西强行军,忽然出现在长社东,然后跟宇文明合兵北攻,那么身在许昌的尉迟顺会不会觉得“很惊喜”?
身在曹州的尉迟惇,急切间攻不下睢阳、小黄,此时如果要挥师西进增援尉迟顺,只来得及派骑兵,昼夜疾驰三百里的骑兵如果不能偷袭得手,根本就无法扭转局势。
所以,宇文温的战术就是在敌前迂回,打一个时间差,把二对二的局面,变成二对一,先解决尉迟顺,然后再度二对一,对付尉迟惇。
这种利用敌人思维定势破敌的战术,灵感来源于三国时司马懿灭孟达的战例。
孟达据上庸,叛魏归汉(蜀汉),当时在宛城的司马懿准备领兵平叛,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上庸地区地势崎岖,以常识来说,司马懿大军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抵达上庸。
所以孟达不急,优哉游哉等诸葛亮派出的兵赶来上庸,结果司马懿只用了八日就领兵冲到上庸城外,孟达猝不及防之下应对失措,兵败身亡。
宇文温要学司马懿,给身在许昌的岳父尉迟顺一个“惊喜”,所以他分兵北上驻扎小黄门户睢阳,让尉迟惇的注意力集中在睢阳-小黄方向。
他则出其不意领兵西进,和宇文明一道全力击破尉迟顺,届时还在想办法拿下睢阳的尉迟惇就会变成孤军。
尉迟惇既不能速下小黄,又无法救尉迟顺,身在东面曹州,和西面洛州的洛阳守军隔了七八百里,两边无法相互策应,只会被宇文明、宇文温逐个击破,迟早要完。
届时,尉迟惇就只能灰溜溜退回河北,洛阳守军孤掌难鸣,根本无法守住城池,如此一来,河南局势就“稳如狗”了。
宇文温精心策划的这一战术,唯二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不能让敌军过早探知他此次强行军的动向;其二,尉迟顺可不能死在他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