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6章 这特么跟之前的剧本不对吧?(第一更)

自古红楼出才子 晴了 1169 字 9个月前

看到了王洋投过来的疑惑目光,苏东坡也只能无奈地翻着白眼摊开了双手以示自己很无辜。

天子也有些懵逼,忍不住又低下了头看了眼苏东坡让那马尚传递过来的小纸条,这不科学,不是说要以进为退的吗?为什么看李格非的架势,似乎不把王洋给扔到国子学学正的位置上就不罢休的架势。

肿么办?王洋自己也有点蛋疼,国子学那破地方,他还真不愿意去,原因嘛,就是因为国子学太过重要,或者说国子学那边牵涉的干系实在是太大。

而且国子学的学子之中,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达官勋贵子弟为主流,王洋跟他们的祖、父辈根本就不对付,难道王洋到了国子学之后,那些家伙就能给王洋好脸色不成?

哪怕是王大官人有能力有手腕,可是想要在国子学站稳脚跟,并且还要扭转这帮子跟祖、父辈是穿同一条裤子,走同一条道路的学子们成为拥有先进新理念,新思想的人材。

那就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做能够做到的,那就必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耗费无数的时间与心血,甚至有可能到头来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嘛,还得从国子监下面的太学与国子学的由来说起。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为天下最高学府。

之后便一直延续,不论是东汉,又或者是魏晋时期,还是前唐,都会设立太学学府以广招天下贤才入读。

太学最早是达官勋贵的子弟就读,渐渐的,有钱的商人们也纷纷托关系把子弟送入了太学镀金之后。

那些达官勋贵子弟们纷纷不愿意干了,而朝庭又觉得既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入学就读,当然也不好把人给驱逐。

所以又干脆再设立了国子学,之后便形成了,太学的学子,多是商贾子弟与中低阶官吏子弟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