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王李承宏在长安被拥立为唐朝皇帝,逃走的李亨帝位被废,年号也由至德改元为永泰。
秦晋召集潼关众将商议此事,裴敬率先发言:
“不等明年李承宏就急着改元,明显是得位不正而心虚,所谓永泰朝廷必然不得人心,神武军伺机攻伐,必能一举而定!”
“话虽不错,但现在李承宏身后站着的是吐蕃人,二十万兵马盘踞在关中,是一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力量,哪怕神武军主力尽数调回,也不能轻举妄动。为今之计,只能等卢节度在河东的神武军在冯翊就位以后再做应对!”
说话的是皇甫恪,早在秦晋率领神武军主力东征洛阳之初,皇甫恪便也离开了长安,驻兵在陕州协住潼关防御来自黄河北的威胁。不过,神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到了洛阳,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克复洛阳,使得黄河以南再无叛军。由此,潼关的防御压力骤然减轻,而在陕州协防的皇甫恪自然也就轻松了许多。
这次秦晋急赴潼关,皇甫恪自然也跟了来,他作为老一辈的将领,用兵行事也以稳健著称。
“皇甫将军此言不妥,李承宏虽然没有根基,但吐蕃的二十万大军就是他的爪牙。据郭某了解,吐蕃大相玛祥仲巴杰无意入主中原,废立皇帝之举,更多的意图是在于祸乱我唐朝,以期在陇右河西乃至西域谋求更大的利益。所以,对李承宏用兵不但不能拖延,还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伐过去。”
话音刚落,坐在秦晋左手边的清虚子已经按耐不住了,他对郭子仪是抱有成见的,此人经秦晋的提拔才有今日的地位,能够以招讨副元帅之名统领剑南边军,只是此人对秦晋显然是有所保留的,在击败孙孝哲的叛军以后,便逐渐靠拢向了李亨。
“郭副帅之意,要以卵击石吗?咱神武军在潼关战兵不过五万,就算卢节度能赶来驰援,河东也要留下足够的人马防备河北叛贼,能有三万之数也就不错了。攻伐攻伐,又拿什么攻伐呢?总不能不顾将士们的生死任意攻伐吧?”
清虚子的话也没错,但秦晋不满的瞪了他一眼。
“好了,都不要吵了,秦某今日召集众将,不是为了争论,而是要针对李承宏的伪朝廷,做出行之有效的既定策略。”
秦晋在一开始就想好了,硬碰硬绝不是他想做的,吐蕃人凶悍勇狠,神武军与之正面对敌,就算能胜恐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所以,针对李亨承宏的伪朝廷,便制定了一长一短的两条方针。
一者,攻心离间,李承宏既然要称帝,就必然离不开满朝的大臣,就算鱼朝恩清洗了大批的朝臣,但总会有幸存下来的。二者,神武军更多的只是执行威慑任务,主力顿兵要害之地,只派出小股人马袭扰,一面试探,一面杀伤其有生力量。
秦晋用了大约小半个时辰的功夫将这些谋划详细讲述了一遍,众将纷纷便是服从,此前的争执也都暂时搁下。既然用兵,自然就要派出合适的将领和人马。
郭子仪、皇甫恪等人都纷纷主动请战。
关于袭扰将领的人选,秦晋也早就有了属意的人选。
皇甫恪的年岁大了,并不适合颠簸袭扰的战斗,所以他被第一个排除了。郭子仪年富力强,自然是合适的人选,除此之外,他还亲点了安氏叛军降将田承嗣,此人在攻克洛阳一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为人看似粗莽,但实则粗中带细,且头脑灵活,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秦晋用人唯才不唯德,只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其人应有的作用,反之则是祸国殃民了。他自信用人有道,有术,所以在这几年中提拔重用了许多被认为是道德有亏的人。
吐蕃人在攻下长安以后,曾有乘胜攻打潼关的意图,但不知何故只做了两次试探性的进攻就又龟缩回去。所以,秦晋才能稳如泰山的从容调兵遣将。尽管占据了长安,如果不能攻下潼关,长安便不能安稳。他就不信,吐蕃人能在关中和他们耗上个一年半载。因为吐蕃人口本就稀少,二十万战兵,想必已经是倾巢而出。换言之,吐蕃内部是空虚的,一旦消息传到西域各国,吐蕃这些年所结下的仇敌们势必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