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国债,虽然是公开发行,但是这一次的国债发行并不面对个人,而是面对各类机构,主要是皇家银行以及其他二十多家民营银行,另外还有一些企业。
银行以收取的庞大存款投资国债,获取利息,赚钱!
财政拿到了钱,付出利息,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看起来,还是有一种直接把银行里的存款拿过来用的感觉,但实际上并不一样。
李轩想要发行国债,税部那边自然是最高兴的,因为这代表着税部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现在大唐王朝用钱的地方这么多,而大唐王朝用钱,找谁拿?找税部啊!
税部和皇家银行那边私底下商量了一番后,觉得刚开始不能太过分,额度不能太大,避免引起动乱,同时也要吸引另外二十家银行参与进来,利息要稍微高一些。
所以商定过后,税部确定了下来,第一期国债为三年期、五年期两种,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本息,其中利息定的比较高,三年期的是七厘,五年期的是七点五厘。
因为是第一次发行,所以规模不会太大,首期定位五百万两,皇家银行的人牛气呼呼的表示,他们一家就能包圆了,但是税部的肯定不会这么干啊!
最后只给了皇家银行四百万两银子的额度,剩下的一百万是给其他的二十几家银行的。
而销售情况却是不怎么理想,皇家银行本来就是皇室产业,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支持财政是责无旁贷的,但是人家那些普通民营银行,却是不能不考虑风险啊,所以虽然有些波折,但是毕竟是有二十几家银行,一家随便购入几万两银子的国债,也能把这一百万的额度给包了。
拿到了这五百万两银子后,税部的人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钱来的太简单了啊!
立马就是找到了李轩,要不我们再发行个几千万两银子的国债,但是却是被李轩一句,发行了你卖给谁去啊?
就算全部卖出去,到时候你税部准备怎么还啊?
现在大唐每年都是入不敷出,说的不好听一些已经是靠借钱度日了。
现在欠着已经转化为国债的,一共超过一千三百万两银子的官员薪资,另外本来就欠了皇家银行三百万两银子的贷款,现在又加上五百万的国债,这全部算下来,欠债都超过两千万了,利息每年都将近两百万了!
这再借下去,以后是不是打算把财政收入都用来支付利息了?
所以第一期国债发行完毕后,李轩很干脆的断绝了税部继续发行国债的想法,还是老老实实收税去吧,还发几千万国债呢,真当银行的钱不用还啊!
就算银行的钱不用还,但是银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那可都是民众的存款,民众拿不回自己的血汗钱了,当真人家不敢喊一声王相将侯宁有种乎啊!
很早李轩就是想过要大规模的公开发行国债了,不过一直都是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成行,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于朝臣的反对,说是什么堂堂朝廷,怎么能够借钱,就算是不够钱花了,直接让天下商人们捐献就可以了,大不了就是多抄几家。
说白了,这年头的大臣们,根本就没有向天下人借钱的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陛下的,这天下人所拥有的钱财自然也是陛下的。
陛下要钱,还用得着借?直接拿啊!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王朝的公信力还不够,说白了天下人根本就不信任大唐王朝借了钱还会还。
这里头的因素非常多,除了传统的对官方朝廷的恐惧,不愿意多打交道外,还有大唐王朝之前只是偏偶一方,谁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明王朝给剿灭了,等到大唐王朝都完蛋了,他们借给大唐王朝的钱自然也就打水漂了,难不成你还指望明王朝承认这些债务,然后帮着还?
开玩笑呢!
诸多愿意加在一起,就是导致了李轩早就想要发行国债,但是却是一直都没有成行,最后还是以官员薪资为突破口,尝试的发行了国债。
但是这种官员薪资国债的发行,是带着强迫性的,如果官员们可以选择的话,估计是没有几个人愿意要的。
还是真金白银实在啊!
但是这些,都是过去式了,李轩觉得大唐王朝已经是拿下了江南,而且从天下人的反应来看,很多人对大唐王朝已经是非常看好,改变了以往的负面看法,开始积极向大唐王朝靠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说明人们对大唐王朝已经有了信心。
此外公信力的问题,最近几年大唐王朝已经是不做什么借粮、劫掠的事了,而且官方一直都是不承认,甚至是去掩盖早年的这些污点,大唐朝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美化大唐王朝的历史。
现在谁要是敢说大唐王朝早年的一些黑历史,那妥妥是要被严惩的。
努力了这么几年后,大唐王朝的公信力也是逐渐提升了上来,尤其是军方从民间直接采购物资的时候,基本不打白条,都是清一色的拿出真金白银去购买,尽可能的做到不扰民,而这一点使得民间对大唐王朝的好感迅速提升。
此外发行渠道的问题,也是随着皇家银行的建立,并在众多省份开设了无数网点后,得到了解决。
如今皇家银行,乃是目前大唐王朝里名副其实的第一企业,几乎在每一个县都是开设了网点,触角遍布了大唐王朝的所有统治区域。
自身的各类资产已经是突破了五百万!
这说的还只是皇家银行自身的资产呢,而皇家银行里的管理的各类存款超过七千万两,并且还在快速增加当中。
这些金银储备主要来自于中央国库存银以及地方政府的存银。基本上国库以及地方财政的银子都是存入皇家银行里,各类支出都是通过皇家银行进行支出。
然后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是商人们的存银,这些商人们为了行商方便,往往会选择存入大量银子,然后在日常交易中使用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