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因为人家同样是第三世界国家,吃上并不讲究。
喝呢?给杯自来水都行。
人家恒河里死猫死狗漂着的水喝了都没事,几乎就是百毒不侵的体质了。
但人家唯一在乎的就是宗教习惯。这不吃那不吃,忌口的特别多。
而当时这两位客人,通过陪同人员的口表达的意思,直接就提出要吃素。
谁都知道基本交际的原则就是要绝对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尊重别人的饮食习惯,就更别说外交上了,这是万万不能出错的。
“张大勺”的徒弟也不是不明白这个原则,但是这小子生性喜欢炫耀,或者说有点儿爱出风头。
刚刚又跟“张大勺”学会“变味”的本事,他忍不住啊。
一想,这不是我显能耐的时候吗?
不吃荤,可以啊,但我还非给你做出荤的味道来不可。
结果施展手段,一盘现拌的素什锦和一盘烧豆腐,就把俩印度人给吃的语无伦次,大为倾倒了。
别忘了,“张大勺”何许人也?
当初他祖宗跟“全素斋”的刘海泉那是同僚,都在寿膳房。
慈禧太后什么没吃过?素菜就专好这一口。
用出自宫廷的手段放倒一两个“阿三”算什么大不了的?
可没想到啊,客人虽然吃高兴了,等走了之后,回头外交部却把饭庄给告了。
说他们故意给客人吃荤,犯了外交错误。
敢情素菜有全素和半素之分,“张大勺”的徒弟光为显摆了,没过脑子就照本宣科了。
那烧豆腐里头拿味儿,全是靠着一勺高汤,这要让印度人知道不得红了眼啊。
其实呢,当时陪同人员尝了一口就发现这个疏忽了。
可客人已经入口,他也就没法拦、没法说了,只能事后汇报上级,再追究责任了。
自然,饭庄领导因此挨了批,岂能饶得了这小子?
经理就要给这小子处分,打发他干杂活去。
可当时这小子怕毁了前途啊,就哭着来求师父帮着说情。
要说“张大勺”气归气,可也心疼徒弟的这份手艺,自己花费了小十年的心血啊。
于是就主动帮他分担了责任,跟经理说也赖自己没教明白,他这个当师父的也有责任。
要罚,干脆把他们俩人一块罚得了。
只是这孩子还是留在灶上的好,干杂活就糟践了。
就这样,才把这小子给保住。
但“张大勺”是真没想到自己教了个什么东西,他教的这个徒弟没考验过心性,纯属就是条东郭先生怀里的狼。
等轮到他出了事儿,这小子可一点没讲情面。
或许是中了一种因果魔咒,注定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就要还回哪儿去。
张家父子的命运终究因宣统这位逊帝再次发生了转折。
1932年,溥仪上了长春,就打算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
因为不满意东北的厨子,带去的人手又不够,他就派手下去寻访旧人。
手下们来到京城呢,就挨个打听旧时养心殿御膳房的老人在哪儿,希望他们能过去帮忙。
没想到大家都嫌弃路远,也烦日本人,谁都不爱去。
而以实际情况来讲,也实在没几个人走得脱。
因为御厨啊,这招牌就值钱。
像“抓炒王”王玉山为代表的老御膳房的人,当时在北海五龙亭东边已经办起了“仿膳茶庄”,买卖红火得很。
其他的人也多数在京城的大饭庄子里找到了事由,人家有必要去吗?
结果这帮手下是四处碰壁。
这样找来找去,最后他们把主要目标就盯在张家父子身上了。
因为一,虽然慈禧在老百姓口中没什么好名声,可她对张家父子却是“贵人”。
张家人自打出了宫,一直念着老太后的好儿,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儿。
其二呢,张家人不但手艺好,还有心病。
张家父子确实是真本事,在大内御厨里无出其二,不但精而且全。
有了他们,那就等于御膳房的活计都拿得起来了,他们都会啊。
可也正因为这个,他们总觉得自家几代人下来,最好的也就混了个掌案,实在是不公平。
为此实在气不平,人前人后提起宫里,总要抱怨几句。
甚至为此与其他的御厨也相当疏远,素无来往。
其三呢,张家父子是少数没固定的差事的主儿。
他们不比其他的厨师,活得特别自由。业务主要就在各大府门里。
只要没应活儿,想走就能走,无牵无挂。
所以这些就成了他们最招灾惹祸的地方啦。
溥仪的人找上门去,先拿西太后的“恩义”说事。
跟着又许以御膳房膳正的官位,最后还当场码上了黄金百两当定金,说只要干满两年就放他们回来。
这样,张治被小恩小惠迷住了眼睛,也就动心了。
他觉得不如就跑一趟,既报了旧主的情分,又圆了祖宗的遗憾,还能捞上一笔。
同时也能让儿子长长见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皇家体制,又有多么合适呢。
只可惜啊,父子俩这一拍屁股走人,那就是身陷龙潭虎穴啊。
张家父子压根没想到东北实质上是日本人做主啊。
说白了,连溥仪慢慢都成了阶下囚,你跟着他干,还能有个好嘛。
在东北张家父子这个愁啊,待遇是还行,可有家不能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