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毛领子

重返1977 镶黄旗 2559 字 9个月前

这样算下来,做成这门生意,兄弟俩的本钱至少要蚀掉三分之一。

虽然比起销不出去要好一点,但也足够让人心疼的了。

但犹豫了没多久,最终兄弟俩还是决定启程,雇了汽车把所有的货物都带到花城来了。

因为一是时间紧迫。

三天后那边重庆人就要回去了,这种货色又得卖个时令,错过这村也许就没这店了。

二是花城的小老板最后的一通电话说服了他们。

小老板直说他们笨,声称花城这边俏货多。

只要来这边把毛领子卖出去,手里有了钱,他完全可以帮他们再搞些原装电器,贩回余姚去。

那这点亏空算什么?这一来一回,弄不好还要赚上好几千块呢。

按说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只是两兄弟在痛下决心的时候,却没想到孤注一掷、全仓押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结果真等他们风餐露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花城,却出了岔子。

那花城的小老板和几个重庆人,居然刚刚一股脑被公安给“连锅端”了,原因就是倒卖走私货。

就是那么的倒霉!

这下可好,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两兄弟投奔无门,简直欲哭无泪。

他们身上的钞票都付了车钱,仅剩不足五十元,是住不敢住,回没法回。

在街上叫卖不说不合法,还白白招人嘲笑。无论谁都把他们当傻子看,根本无人问津。

还多亏花城气温不算低,在昨天把货卸在了“高第街”门口之后,他们才能守着货物,露天凑合了一夜。

这样几近绝望的情况下,他们一旦发现洪衍武是京城人,又岂能不把他当成救命稻草啊?

他们兄当然不傻,京城的天气肯定比武汉、长沙冷啊。

而且洪衍武这帮人的外表就不像出公差的,要是他们真能买走一批毛领子,他们的处境不就活了嘛。

于是哭天抹泪好一通哀求,也就成了必然。

下午18:50加更一章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原来这两个人,同样不是本地人,他们是余姚人。

在他们老家的山上,出产一种叫“拉毛果”的东西。

原先大队只把这种东西当柴烧,后来日本人发现了,以每个八分钱收购。

这一下大队就发了财。

再后来,大队也慢慢搞清楚日本人买这东西是干嘛用的了。

原来这玩意是用于棉毛纺织品起绒用的,而且生产中所运用的原理还相当简单。

只需一个自动转轴套上这种拉毛果,不出一分钟,就能把膨体沙织成的半成品变成毛绒品。

于是当地家家户户就自己也干起了小作坊,用仿制的土机器开始生产这种毛领子。

在严寒的冬天,这种用“拉毛果”生产出来的毛领子箍在脖子上又好看,又暖和。

本来很普通的冬衣,一配上这种领子,立马就上档次了。

所以从一经推出,就成了当地倍受青睐的俏货,供不应求。

连着火爆几年下来,连慈溪、宁波都算上,几乎所有出产这种“拉毛果”的地方,都干上了这个活计。

产品自然也生产的越来越多,不但卖遍了浙江全省,还远销到了武汉和长沙去。

今年呢赶上了好时候,冬天还来的特别早,从十一月初起,就开始闹雨夹雪。

这一下,许多人都来进货,几乎生产地所有去年未卖出去的存货早早就销售一空了。

那还不加足马力的干哪!

于是乎许多作坊就开始扩大规模,想趁着好年景足足实实赚上一笔。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这门生意几年兴旺下来,在余姚、慈溪、宁波三地共同生产下,附近地区的市场已经临近饱和。

那些今年早先进货的人,争呀抢呀的还都怕进少了,但他们吃进去的货,实际上早已经超过市场真正需求了。

而且很快,天气预报又告知附近城市天气即将转暖。

这一下可好,毛领子登时就没什么人敢进了。

那价钱也是立竿见影,就跟跳水似的往下跌啊。

没两天,余姚产地就从一条两三毛的利,生生跌到四五分了。

这种心里落差让人怎么忍得了?

大部分生产者,就赌气捂着不卖,盼着天气转冷,盼着货高招远客。

只是可惜啊,尽管不多久天气确实又转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