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仅仅几年之后,爆出的一桩丑闻,堪称影坛的大地震,几乎断送了沪海电影界一半的精英力量。
到时候,无数已经成名的女影星会突然息影,许多人甚至以留学的名义避走国外。以至于全国大部分被蒙在鼓里的老百姓纷纷不解,怎么演电影的一出了名,就都要出国呢?而且怎么还都扎堆儿在一起了?
再加上枪打出头鸟,同时期,唯一被市场认可,被大众喜爱的“谢晋模式”又将遭到苛刻的指责和不公平的批评。
而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又只管骂人挑刺,不管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后续国产电影完全丧失了创作方向。
一段时间里,只能靠排一些反映国家落后的电影去投外国人所好,又或是拍一些没人看得懂的“艺术试验片儿”去糊弄观众。
试想一下,在这种元气大伤的背景之下,缺乏知名演员和故事性的国产电影。相较于当时好剧倍出,广告收入已经成熟,受众人群已经高达六亿人的电视产业。那么自神坛高处跌落凡尘,就此一蹶不振,也就成了必然了。
所以归根结底,总结性地来说,1981年,正是我国两种视觉娱乐形式此消彼长,堪称分界岭的一年。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岑冲出国这件事还有个额外的影响,就是对陈力泉的打击颇大。
自从看过《桐柏英雄》之后,他就成了“小花”最坚定的影迷,《苏醒》、《海外赤子》,凡是岑冲的电影最少也要看上四五遍。
杂志、画报、日历,只要有岑冲的照片和报道都要买上一份。对她的喜爱是绝对发自骨子里的。
所以他特别不理解岑冲的选择,更为今后看不到岑冲的电影感到失落和难过。很长时间都是神情郁郁,干什么都没精打采的。
洪衍武可没想到这辈子陈力泉竟然迷岑冲倒了这个地步,为此打趣他害了相思病,说你要能学会英语,干脆我就送你出国去找岑冲得了。
可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本来仅仅是句玩笑话,陈力泉竟然当真了。
这憨小子一下记起了史密斯的话,还单纯以为考过了“托福”就能去美国留学,真和岑冲做同学呢。
于是说干就干,他竟然找洪衍茹要走了初中的全部英语课本,开始了艰苦的“自学成才”之路。
为此,洪衍武当然觉着不妥了,可要跟泉子解释的时候。转念一想,其实让他学学英语也好,至少买卖上用得上啊。
再说了,不就是年轻人追星吗?还解释什么,没准学几天他自己就放弃了。要真学成了呢,即使不能留学,送他出去转一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因为洪衍武的原因,这辈子洪衍茹可以随心所欲去电影院看电影,大概是受了熏陶的影响。
今年面临高考,这丫头竟然参加了京城电影学院的艺考选拔,而且居然还通过了,有了报考京城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资格。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再通过文化考试,她也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影视圈儿里的大腕儿啊。
可洪衍武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把这事儿的得失考虑一下呢。这丫头就自己迫不及待把这事跟全家人宣布了。
结果当然遭致了父母断然否决,老两口的意见完全一致,斩钉截铁说洪家的孩子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戏子”。
洪衍茹的性子又不敢阳奉阴违。那不用说,连个缓儿都没有,影视梦是彻底破碎,前程只能另做选择了。
最后还是洪衍武帮忙参谋着,从妹妹的兴趣出发,又帮忙挑选了“京城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给她又描述了一下外国时尚业的胜景,这才算稳了这丫头情绪,没让她太过伤心。
70岁老头:虽然没有加更,可四千多字也相当两章了,希望能给你一些慰藉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1981年,仅农村喜剧片《喜盈门》亿次观众捧场。电影票房继续维持在高位。
而这个年头,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也并不只停留在电影院里看场电影,走出电影院电影依然是人们最热门的话题。
继去年第三届百花奖恢复投票,《大众电影》杂志每期发行量突破九百万之后,1981年5月23日,第四届百花奖和新创办的第一届电影金鸡奖,又同时在杭州揭晓了评选结果。
不出意外,这一年的投票人数和社会效应齐齐再创新高。
从此我国不但有了齐头并重的两大电影奖项。也标志着自“运动后”,作为文艺复兴先锋的国产电影已彻底进入“百花争艳”、“群星闪耀”的黄金发展期。
但很可惜的是,国产电影这段最辉煌的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因为从1981年开始,电影发行放映指标就会开始逐年下降。从1984年开始,电影观众便会逐渐减少,电影市场开始滑坡。
而使之逐渐步入没落的负面因素,恰恰也是这一年初现端倪的。只是全然掩盖在花团锦簇之下,没有人能意识到罢了。
至于其原因,细说起来无外乎两点。
首先,是作为电影的“小兄弟”,电视产业在其后的奋起直追和迅速发展。
早在1979年,由于电视机的迅速普及,很快便产生了与电影和舞台剧争夺观众的问题。
于是电影部门便决定不再提供新电影的拷贝给电视台,这个规定还特别设定了“门槛”,新制作的故事片必须在上映半年以后才能供给电视台。
很快,舞台剧也怕影响上座率而不愿意让电视台录像,就更谈不上同步转播了。
这样一来,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讲,当初播出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的胜景便彻底成为了昨日回忆。
而于此同时,持续增多的电视机新用户们由于看不到最新电影,便有了一种受到愚弄的感觉。
因为在电视机消费时代的初始,人们的观念里是把电视机当成一个微型的家庭电影院和有图像的戏匣子的。假如电视台不播放故事片,那岂不是娱乐性大减,坑害消费者吗?
结果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逼着我国的电视工作者们,不得不把开发电视剧当成了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可是由于处于开创阶段,国产电视剧必须得经历摸索阶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根本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那么为解决“粮草危机”,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剧都是在靠引进来填补演播时段。靠“外援”来维稳观众,扩大受众群体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斯拉夫的《深入敌后》、《黑名单上的人》,和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才会有缘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当中。让普通百姓有了对战争的浪漫想象,领略到了异域风情。
英国与法国的《红与黑》、《老古玩店》、《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卡斯特桥市长》才能把遥远的人文情怀带进我们古老的国都,就此唤醒了一大批人的文学意识。
甚至到了1981年,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也登上了我们的电视机荧屏,由此掀起了第一轮“日剧热”。
应该说,这部剧受欢迎的程度,是今天任何一部引进剧都无法比拟的。
在当年经常性停电的情况下,京城的电力部门只因恰巧在电视剧播放时间停了电,还遭到了广大群众在报纸上的公开斥责与不满。
于是应观众的强烈要求,电力部门经研究决定把停电时间错过这部剧的播放时间。这才平息了来自民间的愤怒。
由此可知,这部剧曾把多少人牢牢的吸引到了电视机前。
还有一个同样比较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这部剧放映期间,作为建筑材料的木料和砖块,再像以前那样露天放置,可就不怎么安全了。经常会有不翼而飞的情况出现。
这倒不是真的有小偷儿作案,而是孩子们往往会利用这些东西,去效仿电视剧里的情节,勤练掌劈木料和砖头呢。
这一点就连洪钧也不例外,他也同样沉醉在古怪的东洋和歌与和服、木屐、武士道所构成的励志故事里。成了姿三四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