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双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北极熊”专门在厂区里腾出了几间房子。安排好几个女职工,专职负责照看这些孩子。
厂子有钱啊。设施其实并不比正规幼儿园差。有床有凳,有桌有椅,有玩具、小人书,屋外还有滑梯、转椅、秋千。
吃饭单由食堂专门给做儿童餐。多是些不搁葱姜的面条、包子、饺子和粥之类。
而且托儿所还不光只照顾那些学龄前的儿童。像已经上了学的孩子,下午放学没人看管。也可以来这里写作业,看小人书。等着父母下班一起回家。
多么亲民,人性化啊。不说别的,这可是解决水清的大问题了。真是急人所急的意外之喜啊。
反正综合来说吧,当一名“北极熊”的职工就是和在别的地儿干不一样。
像这些福利名目,多是多一些,今天看来或许琐碎的有些可笑,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实话实说,比多挣一倍的工资还让外面的人眼红呢。
毕竟,历史条件在这儿摆着呢。这可是计划经济时代,商品交易太不发达,很多事情只能靠政府、靠单位解决。“北极熊”能做到这个份儿上,无愧自己的职工,简直已经接近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福利待遇极好。职工才会心怀骄傲自豪,那出入厂门都挺胸抬头的。出门在外,一说自己“北极熊”的人,谁不另眼相待?这企业就是牛啊。
于是,这也就起到了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凝心聚力的作用。
所以说,知道了这些,这些今天刚刚来报道的年轻人们能不高兴嘛。他们还没干呢,就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一种身为“北极熊”职工的荣耀感了。
说实话,可比什么领导鼓励、厂史教育,更有实际性促进作用。
但尽管说了这么些,可还有一样儿极为重要的福利,赵洪林却没提。
什么呀?职工食堂的伙食水准。
那又为什么呢?
道理也挺简单,这不马上就中午了。说的再好听,百闻不如一见。
让这六个新人自己亲手体验一下,可不比什么都强吗?
实事求是的说,在福利分房上呢,“北极熊”过去不比其他单位有什么优势。
因为没办法啊,哪儿有活动余地和空间啊?都得尽力跟房管所搞好关系,指望能多照顾一些。
可现在不一样了,上面有政策了啊。全靠四月份“伟人”《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北极熊”就有了响应上面号召的正当理由,可以靠自有资金盖新楼,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了。
新楼如今已经破土动工,就在厂子东南角,按规划要盖三栋四个单元门的六层楼。
说真的,满京城算,能有几个厂子有这么大的本事?像市粮食局、商业局、一轻局、二轻局,无非也就是差不多类似的建筑规划。
也就是怕别的单位眼红,和工厂占地面积不够大,实在找不着地方了。否则“北极熊”还能再盖他三栋。那么至少一半现有职工能搬进新居了。
不过即便如此,这已经够内部职工们欢呼雀跃的了。
因为每个人都相信,只要把工作干好了。靠“北极熊”的实力,解决所有人的住房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他们新房就近在咫尺,就在不远的前方。
至于再往下排列,那就是计划经济时期独有特色的紧俏商品调配上了。
当时由于很多商品需要凭票购买,工业制品的票券都是由单位下发给职工的。
除了通用的“工业券”,还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电视机票”、“电冰箱票”这样的专用票证。
分配时通常是采用抓阄的办法,就看谁手气壮,和现在的汽车摇号本质是一样的。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肉、蛋、食用油等外面难以买到的食品按人头分配。
像现在,一些单位还保留着逢年过节给职工每人发一桶五升装的食用油的做法,大致就是这种传统福利的延续。
在这儿真的不得不说,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搞食品方面,“北极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全是因为“北极熊”是“一轻局”的“亲儿子”啊。
“一轻局”的管辖范围内,包括食品、酿酒、造纸、玻璃、日用化学、乐器、光学眼镜、电光源、灯具、制笔、钟表、缝纫机、自行车、轻工机械、搪瓷、陶瓷和卷烟等十几个行业,涉及上百个生产厂家,逾千种产品,近万个花色。
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恰恰与人民生活关系最为紧密,几乎涵盖了所有紧俏轻工业制品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