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票务

重返1977 镶黄旗 4498 字 9个月前

一张一毛的电影票卖出一毛的利润,每张票里面就有两分五是底下人自己的了。卖出两毛利润,就有七分五。

这样算下来,往好了说,如果每家影院有三千利润,洪衍武和陈力泉顶多抽七百块。而且这些钱他们还得分给十几个负责人吃红。

比起以往,实在是没多大油水。从理论上说甚至还有赔本的可能。

但这一举措,却足以保证底下人的收入不会太大下滑。跟着他们,挣的最少的人,月入还是能过百。

谁也不傻,都知道这是“洪爷”、“陈爷”把自己的钱让了出来。当然人人感激。因此那些被撤了自己地盘的小团队仅有的一点不情愿和失落感也消失了。都理解这是没辙的事儿。

而跟着还有让底下人更服气的呢。

洪衍武又做了一个决定,他说尽管“折”进去的人不是因为“倒票”的事儿。但毕竟大伙儿在一起风雨与共这么久了,谁也没辜负过谁,所以可以折中补偿一下。

短期能放出来的,还回来接着干活。在“号”里的日子照旧有工资,但没奖金没分红。如果短期出不来的,那就多给三个月工资。至于那些自己跑了的主儿,对不住了。情分已尽,就两不相欠了。

对最后一条谁都能理解。怨不得洪衍武。这就是仁政了!

想想看,对那些本来可以不管的现在管了,除了证明“洪爷”仗义疏财、重情分。还能说明什么呢?

又有哪家“把子”能做出这样的事儿来?谁不庆幸遇到了这么一个体谅人的当家人呀!

于是不但那些“折”进去的人为此感恩戴德,所有手下们忠诚度也提高了。没错啊,有洪爷在,真能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这还不死心塌地?甩开膀子好好干吧。

就这样,洪衍武迅速稳定了内部人员的心。虽然今后在电影票上,他是赚不了几个钱了。但人心的彻底收服才是重点。

毕竟干任何买卖都要人。都要放心的人。而且随着政策放开,机会反倒多得是,等看好了再转行呗。

真没什么想不开的。过去的经验早就教会了他,暴利的好日子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能拥有两年的现金奶牛,就已经是莫大的福气了。

最后,洪衍武对“小雷子”和“八叉”、“小地主”做的交代,也让人挑不出一点理来。

因为实际上,从十月份“大抄”开始,这几个“把子”就再没尽过义务。甚至后来人都找不着了。

可洪衍武眼下还是想方设法通知了他们底下人,说“保护费”截止到年底,还有他们的。而且那十一家电影院,如果想接手,欢迎。

三个月,那可是五万四千块啊。

再说那几家影院,在如今不能“蹬车下货”的情况下,至少能让他们手下的兄弟们吃上饭。同样是急人所急的好事啊。

于是这一家伙,把那仨“把子”都给炸出来了。

仨人拿了钱,又商量好接受事宜。自然要请洪衍武和陈力泉好好喝顿酒,那是心悦诚服,佩服之至啊。至于玄武区八家电影院的保护费,今后他们自然也不好意思再要了。

彼此的势力和义务就此重新界定,皆大欢喜。

毫无疑问,这一消息,对任何知情的都是相当震撼的。谁知道了这事儿,除了不解、疑惑,都必然得伸个大拇哥。

就连对洪衍武仍然记恨的人,除了骂一句“傻x”或是“冤大头”,心里也不能不服气。

这小子说话是真算话啊!说卸你胳膊就不要腿,答应是多少钱就多少钱!邪门!

其实谁傻谁知道,这恰恰就达到了洪衍武的目的。

他这么做表面上看似亏本,可看不见的好处却是相当多。至少绝不会有人再质疑他的许诺。

信!乃立世之本!既能为他拉来更多报以信任的朋友,也能震慑心怀叵测的敌人!

其次,洪衍武麾下的电影票业务也遭受了重创。

要说引子还是在“枪击”那件事儿上。

一开始,京城的公安部门为及时破案寻找线索,通过一场全市撒网的“大抄”,把不少“玩儿闹”和“佛爷”送了进去。

而后续因为线索中断,破案无望,带着不满情绪的京城市局领导更是痛下狠手。一道正式大令,对治理京城治安的工作不但没放松反倒还加剧了。

这样一来,人越收越多,京城看守所都塞满了,已渐成失控之势。

于是有些待在里面的倒霉蛋觉得能够浑水摸鱼了,便悄悄当了“针儿爷”,为了出来努力揭发检举陈年旧案,牵连面儿就越来越广。

结果不但弄得南北城的各位“把子”天天东躲西藏。街头“玩主”、“佛爷”们不敢冒头儿。也有不少被跟着洪衍武吃饭的人,因为以前干的一些事儿落了把柄,被那些想要“立功”的人陆陆续续给“抬”了进去。

像“淘气儿”、“顺子”和后提拔起来的另两家影院的负责人,1月底的时候,全都“折”进去了。下面干活儿的人也减员了四份之一。

而这直接又造成一部分“没擦干净屁股”的人心惊胆战,不惜扔了饭碗,也要寻地方藏匿去了。

这就是说,如今洪衍武麾下还能在市面上维持着局面的人,就剩一半了。等于每家电影院门口最多四五个人。

那么必然的,像过去那么大的出票量也就做不到了。而且没了“玩主”们做保护伞撑腰,垄断票务更不可能。他们面临的竞争者,主要就是身处于城市游民状态的“老插”们。

要知道,虽然1979年全年,京城政府努力为三十七万知青安置了工作,可这一年又有二十三万人陆续返城,而且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流大军呢。

这么一来,里外相抵,全城找不着饭辙的人照样不少,待业青年的问题不恶化就不错了。

“老插”里当然也有不少爱打架、混不吝的“刺儿头”。过去有“小雷子”、“八叉”、“小地主”的手下弹压着,这些人还不敢造次。可如今街面上的“职业流氓”都被“警察叔叔”一扫而空,他们这些“业余太岁”立刻就忍不住冒头儿了。

对这些新掺和进来的竞争者们。洪衍武的人其实特别头疼。

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帮“老插”只知道恶性降价,挣点就知足。跟他们竞争,要想快速出票,价儿就上不去了。

要是不让他们卖呢,肯定说服教育不管用,必须得靠暴力手段。

可这帮“老插”成群的小团体多如牛毛,又没个长性。今儿你来,明儿他来。打灭了一拨儿还会冒出三拨儿来。

再加上人家底子比他们清白,真事儿大了惊动“雷子”,吃亏的也是他们。更何况后来人手不足,干这个也就别买票了。

所以,没辙。就跟毛驴身上长了跳蚤似的,只能听之任之。

另外呢,票务市场上的供需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电影票不如以前那么紧缺了。

其实从1978年起,为解决观众看电影购票难和电影院少的问题。文化部就和京城市政府一起出面协商机关、厂矿内部礼堂对外开放事宜。

如今两年过去了。通过努力,京城各单位的内部礼堂几乎已经全面对外开放。也是在这个时期,各地纷纷扩建影院。连不少在“运动”期间用于开会做报告的礼堂都被改装成了电影院。

因此截止1979年年底,全市影院座位数共增加了三万五千个。终于成功缓解了“看电影一票难求”的状态。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各家正规电影院对一部电影的放映末期几天,已经不再是场场爆满。甚至一些不那么好看的冷门影片,从上映第一天起,晚场的黄金时段就会有空座。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开放礼堂还有一个附加作用,那就是把曾经风靡一时的“内部电影”变成了过去的符号。

眼下即使还有小规模的放映,也仅仅维持在一些机要单位的内部小礼堂了。甚至于观看的人群也不再有严格限制。

至于在一些管理不严格的单位大院。甚至还有一些胆大妄为的干部子弟,通过关系从电影院把电影拷贝“串”出来,然后在内部小礼堂偷着放电影公开售票。

他们既挣了钱,有几个人日后还成了知名的电影导演。大约正是受了这段时间狂看电影的“熏陶”吧。

总之,综上所述。尽管全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本年度,全国观影人次第一次突破二百九十亿。而《大众电影》杂志每期发行量也会突破九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