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五月节

重返1977 镶黄旗 3350 字 9个月前

于是经过好几次或是合法,或是有点违规的交易,她凑齐了包粽子的材料,就在家里开包了。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过去京城的“稻香村”、“五芳斋”到了节气,均有售卖八宝粽、鸡肉粽、火腿粽、鲜肉粽等馅料的粽子,但那基本是为南方人准备的。

京城人只吃三种传统粽子。

一种是净米粽。纯用江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就是豆沙粽。

除此之外,京城民间还盛行一种以黄米代江米的粽子。

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但实际上这是名目好听,黄米小枣粽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这在老京城人的概念里,这种粽子是“下力人”吃的。

因此王蕴琳只包江米粽子,净米的、小枣的,豆馅的都包,加在一起大致有一百二十余个。

这些粽子,临节前,三家邻居每家赠送了二十个的,给上大学的洪衍文带走了十个。还让洪衍武给“糖心儿”送十个去。其余都留在家里自用,大部分都是净米粽。

洪衍武为此还戏称他妈“风格高”呢,可自己一尝才明白就里。

敢情王蕴琳留下的净米粽并非普通,而是用奶酪浸泡一夜后煮制的。蘸上桂花汁和玫瑰汁来吃,味美绝伦。

据王蕴琳称,这是清宫的做法,叫“奶(zi)粽”。京城的市面上,也只有民国时期的“北海仿膳”才售卖过几次。

包好了粽子,再有也就是等端午当天,全家人回家吃饭了。

王蕴琳很可惜当日并非周末,否则按照她的意思,全家应该一起出游一次才算上佳。可没想到她这个念头一显露,就让回来拿粽子的洪衍武给解决了。

洪衍武出的主意是什么呢?是要全家一起去老宅过端午。

敢情现今为止,老宅的“花厅院儿”已经拾掇得差不多了。现在单先生带人忙和的是洪衍武祖父和大爷曾住过的两处院子。

那“花厅院儿”又连着洪家的花园子,那岂不是很便宜嘛。

一听这话,王蕴琳跟着去老宅看了一次,儿子说的一点没错,甚至完全可以住人了。

这么着,回来就把这事儿给定了。王蕴琳通知全家人,端午节就去老宅子过。

1979年的5月30日,周三。

这一天是阴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传言皆因唐太宗生日为八月初五日,为避“五”字之讳,故改“端五”为“端午”。

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我国名目最多的节日,据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别名就多达二十余个。

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明代又称其为“五月节”和“女儿节”,历史上还有过“浴兰节”、“地腊节”、“午节”、“卫生节”、“诗人节”等等名称。

老京城人则延续了明朝的习惯,俗称它为“五月节”。

至于说到这个节日的来历,现在的人,一般都会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因为仅从以上列出那么多的节日别名上,就不难看出,“端午节”的活动内容相当庞杂。

事实上南北差异性也很大,各地均有不同祭祀庆祝形式。类似于“龙舟竞渡”、“为屈子招魂”等,都只是地方性活动。

而且从历史典故上讲,“端午节”也不光是为纪念屈原,同样还有纪念伍子胥、勾践、曹娥等说法。

归本溯源,应该说这个节日的本意,只是在酷暑来临之前,人们为驱瘟避毒、驱邪避灾而举行一系列祭祀和祈求活动。是一个遍及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民间节日。

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的共同性。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不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美满的向往、企盼。才能自发形成、代代相传。

以旧时京城的过节方式来举例,“端午节”绝不负与“春节”、“中秋节”并列的三大传统节日之名。因为仅从时间上算起,就要从五月初一一直闹腾到五月初五呢。

基本每个家庭,从五月初一起,都要张贴《钟馗驱鬼图》、《张天师驱五毒图》来镇宅。

有的人家还用红纸剪了葫芦花、纸老虎或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单纯五毒图案,以白纸为衬,和天师符、钟馗图一起贴在门楣上。谓能驱妖避邪。

院门要挂昌蒲、艾叶。蒲叶形状像剑,称蒲剑,利器挡妖邪。艾叶香气馥郁,剪编成艾虎,去污秽。

同时还要供佛。从五月初一日上午起,焚香秉烛,设三堂供,粽子三至五碗,五毒饼三至五碗,樱桃、黑桑椹、白桑椹各一碟。每日烧香跪拜不可间断。直至端午的午时方可撤供。

在佩饰上,家中妇女头戴红绒“福花”,未出阁的大姑娘头戴“石榴花”。并要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用彩线穿起来,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

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棕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

以上这些通称为“葫芦”、“续命缕”、“长命缕”。最迟,到了五月初六东方发白之后就要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并扔到门外,谓之“扔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