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庭芳一下子变得苍老,放下了颤抖的手。半响,神色间充满了忧虑道:
“不器,你一人的力量,如何与整个国家为敌?你既然想到了功高盖主,又何必当初?韬光隐晦,和光同尘,不好吗?”
罗信也叹息了一声道:“岳父,当初阿拉坦汗兵临大同,二十万大军,攻破大同只在弹指之间,一旦大同被破,蒙古便会长驱直入,北方百姓便会生灵涂炭。我说过,我为的不是老朱家,而是为了大明百姓。这个时候,您让我韬光隐晦,和光同尘?
我做不到!
所以,我带着两千人便踹了阿拉坦汗的二十万大营,然后带着两千人深入草原,杀了阿拉坦汗。
我知道这是功高盖主,但是却不得不做,而且我也不后悔,因为我挽救了大明无数百姓的性命。”
“之后,黄台吉兵临北京城下。岳父,那个时候我如果不站出来,京城就会被攻破,黄台吉就会纵马南下。百姓就会再一次经历当初蒙元屠杀的情景。我不能不站出来,即便是这样会令陛下忌惮。因为在我的心中,始终认为,国是国,君是君。国是百姓的,君是老朱家的。
我站出来,击败了黄台吉,杀入草原,是为了给大明百姓一个安定的日子。我不能够因为害怕陛下忌惮,便韬光隐晦,和光同尘。
实际上,我虽然不想和光同尘,但是也想韬光隐晦。只是大明的问题太多,北方的问题解决了,南方的倭寇却是越演越烈。我便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过我也不后悔,能够剿灭倭寇,还给南方一个朗朗乾坤,即便是有危险,我也不惧。哪怕是这个危险来自陛下。
但是……
我不能够视这种危险而不顾,不是我对不起陛下,而是陛下对不起我。我立下如此大功,不说不给我相配奖赏,反而对我起了杀心。所以我不得不防。正如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说到这里,罗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我也不想走到那一步,让天下百姓受苦。所以才做了很多安排。”
“你做什么安排?就是让你的爷爷等家人,隐姓埋名躲起来,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