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大人亲爱兄弟,以膝下之子过继,天下人无不敬服!”
“夏侯将军喜得贵子,从此后继有人,真是可喜可贺!”
…………………………
群臣纷纷的上前,恭喜夏侯惇有了儿子,对于奸雄的高超手段,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化解了宗族矛盾,博取了好的名声,又给三个儿子安排好前程,真是一箭三雕呀!
隆重恭喜之后,群臣又回到了座位上,一个个鼻观口、口问心,全都默不出声了,因为大家心中清除,接下来要决定的,就是册封魏公国世子!
“国有储君,家有嫡子,此乃古之惯例也,老夫有薄功于社稷,故而受封为魏公,如今公国已定,宗庙已立,也该册封一位世子了!
何况老夫年过五旬,华发渐生,齿牙松动,恐怕不久于人世矣,也需要在诸子之中,挑选一个可造之材,日后继承老夫的事业,治国理政,造福万民!
诸位追随老夫多年,对曹氏忠心耿耿,又皆为朝中重臣,目光必有独到之处,以诸位大人之见呢,老夫的二十几个儿子中,那一个可堪重任呀?“
曹操鹰隼般的目光,在诸多儿子、大臣脸上扫过,而后以平稳的语气,把立储之事提了出来,可是一连问了三遍,场中无一人回答!
夺储之争,最为危险,如果说错了话,或者站错了队,恐怕就要万劫不复了,再说奸雄深沉如海,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思,到底要培养那个儿子,群臣为了身家性命考虑,自然不敢随意开口了!
再说了,一旦世子确立,必然聚拢四方豪杰,慢慢形成一个新权贵集团,进而取代原来的势力,甚至会威胁到曹操的权利,这可就不好办了,兄弟之争固然激烈,父子相斗同样你死我活!
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不就是忌惮太子权威日盛,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这才在晚年之时,借助巫蛊之祸,逼死了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斩杀太子党羽上万人……朝中权贵,半数牵连!
“萧郎为军中第一战将,功勋无人可比,又是我曹家的女婿,于公于私也该进谏一言,老夫立谁为世子最好?”
眼看无人答话,曹操目光转动几下,把这个疑难的问题、摆在了萧逸的面前,既是对他的询问,更是一种深层考验!
记住手机版网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古之时,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称氏,为重人伦之根本,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随着母系社会的瓦解,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子女全部继承父亲的姓,正式形成了父系社会!
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以封地为姓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乃是卫国公孙的后代,本名叫做卫鞅,后因变法有功,受封秦之商地,故而改名商鞅,子孙皆以商为姓!
有以居住地为姓的,比如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的一些子孙们,住在国都临淄城东门外,称之为东郭大夫,后代就以东郭为姓了,东方、西门,南宫……皆是如此!
有以官职为姓的,比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尉、史……,还有以职业为姓的,陶(制陶)、屠(屠宰)、庖(厨师)、梓(木工)、车(制车)、蒲(编织)……不计其数!
因此上,姓对中国人极为重要,不但是聚拢宗族血亲的标志,还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出身来历、地位高低,那些特别穷苦之人,甚至没有姓氏,石头、柱子、狗蛋的乱叫一辈子!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曹操的生父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奸雄就面临一个大难题,建立魏公国之后,自己是继续待在曹氏,背负‘阉孽余丑’的骂名,还是认祖归宗,回到夏侯氏家族呢?
夏侯氏原出于姒姓,乃是大禹王的血脉,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禹的后裔于杞,后灭亡于楚人之手,子孙逃到了鲁国,又被加封为侯爵,世人称之为夏侯氏,也就是夏禹后裔的侯爵!
夏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拥有天下正统之名,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更是被尊奉为神明一般,如果曹操改姓夏侯,并以大禹的子孙自居,以后篡夺起汉室江山,起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
“老夫本是夏侯氏血脉,为大禹王之嫡系后裔,后因通家之好,家父过继于曹氏,担任血脉传承之重任,如今有人屡屡上奏,建议老夫认祖归宗,重回夏侯氏族谱之上!
百川东流,终归大海,认祖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吗,家父过继曹氏,已经传承三代,老夫也年过五旬了,生为曹氏之人,死进曹氏宗祠,不敢再做其他之想了,以免日后无颜见父祖于地下!”
对于大禹后裔的身份,曹操是非常看重的,想要作为一张政治底牌,可是随之话锋一转,并没有回归夏侯家族,曹孟德还是曹孟德!
一方面,如果曹操改姓夏侯的话,难免会引来骂名,说他是朝三暮四、数典忘祖,曹仁、曹洪、曹休、曹真这些将领,也会离心离德的,对于曹营集团的壮大,可是极为不利的!
另一方面,曹操是极有个性的人,别人越是讽刺他的出身,他就越要逆水行舟,也明白的告诉世人,自己拥有的偌大基业,不是承蒙祖辈之余荫,而是一手一脚、一刀一枪开创出来的!
曹操还是曹操,并没有改变姓氏,这个决定一做出来,曹姓将领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他们的政治地位保住了,夏侯家的将领则面沉似水,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对曹氏也有了怨恨之心!
曹操狡猾无比,在凝聚曹氏人心同时,也不愿失去夏侯氏的支持,故而想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可以更好的团结两大家族!
“孩儿们参加父亲、参加叔伯兄弟,以及各位朝中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