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储君之争

明末好女婿 任国成 4303 字 9个月前

“觉之兄,是你刚刚说要立贤,唐王自奉甚俭、宽明恭俭,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勇于任事,循良爱民,而有抚绥大略。当初清兵破关抢掠,唐王刚刚继藩,便毅然募兵北上勤王抗清,并为此惹下了牢狱之灾,如此有担当的藩王哪个能比得上?

眼下大明正值动荡之际,需要一位英武敢为的君主,带领大明澄清玉宇、收复河山,潞王貌似贤明却生性懦弱,并非合适的皇帝人选。而唐王虽然伦序疏远,却也是皇家血脉太祖后裔。想前宋时,南宋群臣能排除异议,立宋太祖一系的宋孝宗为太子,我等又如何不能抛弃固有的传统,立同样是疏远宗室的唐王继统?而如今的大明,和南宋之时又何其的相似?”

钱谦益的一番话有理有据,令王铎哑口无言。史可法的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史可法原以为钱谦益反对王铎立潞王,所以才推出唐王搅局,可现在看来,钱谦益却是早有准备,推唐王出来绝非偶然!

对唐王,史可法也有所了解,毕竟逃到南方的藩王根本没有几个。唐王的情况和钱谦益说的差不多,若论个人能力的话远比其他藩王更适合当天子,毕竟敢于募兵并亲自带兵勤王抗清的没有几个,而唐王不仅做了,带兵北上时还和途径的流贼厮杀了好几场,竟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所以从能力从敢于任事来说,唐王远在其他藩王之上。可是立储君却不能只看能力,更要看血脉的远近。所谓明正才能言顺,唐王的血脉太过疏远,若是立他的话必然引得天下百姓群情议论,甚至引发大明的动荡。

而立桂藩甚至是潞王,要远比唐王更加的合适,毕竟血统之念在大明深入人心。

“唐王,血脉终归太过疏远,并不合适!”深思了一会儿,史可法出口道。

“为何不合适?唐王难道不是太祖的后裔朱家的子孙?”钱谦益反问道,“这个时候元辅你不能在抱着血脉说事了,我们身为宰辅,要有责任为大明选择一位合适的君王,一位有能力带领大明中兴的君王。和大明的江山社稷相比,血脉伦序这些又算不得什么!”

钱谦益刚刚一直闭口不言,谁知道现在却坚持己见来了,史可法顿时觉得十分的棘手。钱谦益是东林党党魁,在士林中影响很大,虽然经过福王之乱威望有所损伤,可是在朝堂上依然有着不少的拥护者。若是钱谦益和自己意见不一的话,必然会使继统之事横生波澜,若是时日拖延良久被有心人利用,说不定福王之祸会重演!

内阁中,三个大佬争执不休,一个个面红耳赤,难以达成统一意见。三个阁老各自推举自己拥护的藩王,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放弃。而若是连内阁都不能统一的话,放置在朝堂将更加的不能统一了。史可法头疼的发现,这件事真的很棘手,很难!他虽然身为首辅,有着最高的权力,却也没法强行决定此事,因为若是有太多朝堂大臣反对的话,必然会引起分裂。而现在的大明,根本经不起震荡。

班房中几个阁老争执不休,内阁的属官中书舍人都被远远的赶开,听着隐隐传来的争执声,这些属官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原来,这些向来一团和气的大佬们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

不知过了多久,争执声渐渐小了,然后便看到次辅钱谦益和阁老王铎从首辅史可法的班房走出,各自回了自己的班房。

于是,各属官便知道争执结束了,各自向着自己的工作的班房走去,去服侍各自的上官大佬去了。

争执的结果出来了,争执了半天三人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最后不得不相互妥协,约定三日后举行朝仪,由六部九卿的大佬一起,来决定储君的人选。

这样无论哪位藩王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其他人也就没了意见,是消除争端的最好办法。而储君的人选,便从三人支持的桂藩、潞王、唐王三人!

ps:四千字,两章合一。

经过三位阁老商议之后,共同认定齐国公陈越应该继续在前线指挥剿贼并伺机收复所有被西贼占据的领土,比如巴蜀。

于是,便有首辅史可法亲自执笔,写下了给齐国公陈越的圣旨。圣旨中共包含三点,一命五省经略府尽快整理大战的详细情况,并把立功人员的名单上报朝廷以便进行封赏,二是给此次大胜的奖励,朝廷从国库里紧急调用了五十万两库银,用以此次大战的奖赏,这批银子会和最近一批粮草一起运抵九江。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除恶务尽,既然江西的贼军主力已经被击溃,朝廷命令陈越把五省经略府前移,由九江移到武昌,着手收复湖广四川。

身为内阁首辅,史可法的文笔自然绝佳,写罢又经过钱谦益和王铎二人的润色,三人先后在上面签名之后,便派人送入了司礼监盖印。虽然崇祯昏迷不醒,不过只要由内阁拟旨经司礼监盖上玉玺之后,这便是一封完全合法的圣旨,皇帝看没看过并不重要。

对内阁的这封圣旨,主掌司礼监的韩赞周自然举双手赞同,圣旨一到司礼监便盖上了玉玺。

陈越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立储之事,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旦崇祯驾崩就必须得有新君登基。而以崇祯现在的病情,必须得尽快确定储君人选。而崇祯无子,立哪位藩王为储君就必须进行商议了,而这个权力自然在内阁或者说在朝廷的手中。几个阁老千方百计把陈越从九江赶到更远的武昌,也是不希望立储受到武将的干扰。

“诸位,陛下病重恐难清醒,其清醒时也并没有留下口谕圣旨,立哪位藩王为储,只能由我等替陛下决定了。各位可以畅所欲言,看看哪位藩王合适。”

此等大事,自然得由史可法这位内阁首辅当朝官员第一人主持,故史可法率先发话,希望能够现在内阁中形成决议,三人意见先统一,然后再通报朝廷诸官员。

钱谦益和王铎相互看了一眼,却没有说话。此等大事史可法这个首辅都没发表看法,他二人自然不宜早说。

“自古以来,立储有立亲立贤之说。然而贤终究是众人之说,众议纷纭难以分辨。故为了社稷稳定,各朝各代立储君时都是以亲为先,我大明更有长子承继大统的惯例。

现在陛下无子,也无兄弟在,唯有从神宗的子孙中挑选继承大统的人选。现存的神宗子孙中唯有惠王和桂王两藩,以本阁的意思,储君当从惠桂两藩之中产生。”

身为首辅又是清流的一员,史可法向来支持按照血脉伦序选择皇储,如在福王之时,虽然当时钱谦益上蹿下跳勾连众多的东林党大臣,试图以立贤为名拥立潞王继统,潞王是神宗的兄弟一枝,在血脉上要更远一层。史可法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还是应该从神宗子孙中选择皇帝人选,和当时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议之后,决定立神宗的儿子桂王为皇帝,不过后来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军阀强行拥立福王,马士英也倒戈,立桂王之议才作罢。

“那以元辅的意思便是立惠王了,惠王整日只知参禅信佛,万事不理,根本不谙任何世事,如何能承继大统?”王铎冷笑道。

就在去年冬天的时候,桂王朱常瀛薨逝,神宗的儿子中便只剩下了惠王朱常润一人,王铎才有此问。而惠王朱常润在所有朝臣眼里,是丝毫不通世事的废物,不管什么时候都没人考虑他当皇帝。

“惠王自然不适合当皇帝,但尔等不要忘了,老桂王虽然薨逝,但他的儿子还在,安仁王朱由楥和当今陛下辈分相同,可援由“兄终弟及”,由安仁王继统最为合适。”史可法道。

老桂王朱常瀛死了,但他还有两个儿子活着,便是三子安仁王朱由楥和四子永明王朱由榔,在史可法看来,由朱由楥最为恰当。

史可法的话占据了大义,符合封建君王继承的伦序观念,钱谦益和王铎相视一眼,都知道不好反驳。

不过涉及到储君之争,牵涉的利益实在太大,这种时候根本没法让步。钱谦益沉吟一会儿,终于开口。

“元辅所说不是没有道理,但有一个问题咱们得清楚。据传安仁王身体孱弱多病,而其所在广西梧州距离南京可是有着山水之遥,现在大明正是局势动荡的时候,陛下的病情有如此沉重。老夫以为没必要非得兄终弟及这么死板,而应当考虑到大明现在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