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之后,钱宁便带着寇大刚回了京城。
寇家顿时乱成一锅粥。
寇通积极想办法,怎奈他认识的人并不多,而且才是个百户,谁能给他面子?
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老管家寇仲便想到了周致。周致虽说现在只是个秀才,但好像还有些人脉,是庆都知县陈光耀的学生不说,还和保定知府彭泽很有关系。寇仲更是得知周致是大宗师监察御史杨一清的学生,和前朝元老王恕还有些往来。
周致听完了寇仲的详细述说,暗吸一口冷气。想到,该来的总会来,这事情绝不是什么黄业一个小旗官能煽动起来的。这里面定然是郭良听从了他儿子郭勋的话,想祸害自己呐。
可祸害自己,郭勋实在找不到由头,便把主意打在了老丈人的头上。
特么的!这个郭勋,真是死不足惜。
可周致转念一想,他自己和郭勋之间说到底只是一些小过节,郭勋有必要下这样的黑手吗?
事情好像不会是那么简单。
寇沛涵的一张小脸早已煞白,他勉强支撑着没有昏过去,不过双目失神,泪光盈盈,不住口的说道,“爹爹,爹爹可是要受苦了!”
看到娇妻如此神态,周致心下万分心疼,勉强镇定住,安慰道,“涵儿勿慌,老丈人行事向来光明磊落,想来就是后军右都督郭良也不一定会把他怎么样的?等到查无实据,定然会将老丈人安然送回。”
明朝伊始,军队卫所就实行了屯田制度。即卫所和各地的军士一边要进行正常的操练演武,一边还要种田垦荒。朝廷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军兵只是负责播种看管。这样以来,军兵所需要的粮食便很是丰足。从这点儿来看,在明朝开始的时候,当军户要比做普通百姓强上很多。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夸下海口,“吾京师养病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他所说的不差,在明朝之初,军屯却是起到了积极作痛。可到了宣德之后,屯粮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了,军饷大部分要靠户部库银供给。
倒马关千户所作为大明重要的卫所之一,自然也要实行军屯。寇家向来治军严明,不像是其他卫所一样,军队的那些土地都被千户百户之类的霸占而去,而军兵完全成了千户或是百户的佃户,从千户百户手里讨生活。
军屯虽说越来越不被军兵们重视,但寇大刚却还始终秉承着一面不放松军屯,一面向户部讨要粮饷的做法。寇大刚治军向来公正无私,从来不会克扣军兵们的粮饷。这样下来,倒马关千户所的军兵就要比其他卫所的日子过的好上很多。军兵们可谓丰衣足食。
是呀,寇大刚虽说是赳赳武夫,但从他老爹寇深那里却学来不少东西,他深谙一个道理:只有军兵们没有后顾之忧了,日子过的安稳了,才能更加努力的操练,成为一支很有战力的军队。
倒马关千户所里有一个叫黄业的小旗官,武艺练习的不错,人也非常精明。长了一双小眼睛,总是转来转去,看上去就鬼心眼子很多。但这人就是平时有些懒散,尤其是在军屯上,他很不愿意做农活。他家里还有一个年愈六旬的老娘。他老娘年轻时候就上山砍柴,被一只狼咬到了左腿,走路便一瘸一拐的,也就做不得活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黄业家里的日子过的比其他军户就差了些。黄业三十岁了,也就还没有娶到媳妇。
卫所分给黄业的田地在倒马关千户所西南,离着卫所差不多有七八里的样子。他的这八亩田地紧邻着一个叫梆子峪的小村庄。梆子峪和大明其它村庄一样,是个非常穷苦的地方。
在去年秋收之际,黄业家的田地里玉米和稻谷的产量自然很少,整个八亩田收不到多少粮食,黄业看着这些少的可怜的粮食不禁叫苦不迭。
娘的!这日子可是如何过?就他奶奶的这点儿粮食还不够吃到冬天的。难道到了冬季要自己和老娘去喝西北风吗?
呵呵!说起来这黄业还算是个孝子。
黄业突然灵机一动,便打起来和他相邻的梆子峪的那些田地的主意。打定主意之后,就在一天夜里,黄业偷偷的下手了。平时这小子不爱干农活,可偷起别人的东西来却是不怕费力,只是一夜的功夫,黄业就足足偷了梆子峪十来亩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