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狐死必首丘

他怔怔道:“都死了啊我也该死了。”

他想起当年,他们刚刚来到边地时,他信誓旦旦地对他们讲:“明年六月份的时候,咱们就能带着赏赐回家了,到时候大家都能分到田产,铜钱与布帛;家中的爹娘与婆娘孩儿都能过上好日子。”

只是一年未过一半,就折去了一半弟兄,如今又过了个把月,终于全部都埋骨在了这异乡的土地上,从此成一帮孤魂野鬼。

“明年六月份儿”他轻声道,“这辈子都等不到了。”

突然,他听到了一阵闷哼与惨叫声。

只见大食人后面阵型突然一阵混乱,一名白衣剑客手持湛蓝长剑,所过之处,大食人人仰马翻,那些披着铁甲的骑兵尚且无法挡其分秒,至于那些普通步卒,在他面前更是如同螳臂当车,一扫一大片。

白衣剑客手掌微抬,下一刻,宛如分身一般,在他所经之处,留下了无数道残影,残影之手齐齐落下。

砰——

这一刻,不知道有多少颗脑袋被拍得粉碎。

等到李阳回过神来,这方土地上,只剩下了三个依旧站立的人:他自己,白衣剑客,还有大食人的主将。

入眼,便是伏尸。

白衣剑客冷冷地望着那骑乘在骆驼背上,满脸骇然之色的大胡子将领:“留你一命回去告诉你家皇帝,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今日厚赐,李白来日定当十倍奉还!”

大胡子将领浑身一颤,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连句话都没说,便拨马疾驰而去李白?那个差点就刺杀了北夷汗王的男人?

不是说他已经死了吗?

想到这里,他几乎连御马的力气都没了。

李白来到了李阳的面前。

李阳的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是想说些什么,半晌才吐出了三个字:“李都尉?”

李白沉默,没有解释自己已经不是长城守卫军果毅都尉的事,只是点了点头。

他露出了一个难看的笑容:“居然真是你啊死而无憾了,只是,还是想回家看看,我离开的时候,孩儿才刚满一周,如今想来,应该已经能下地了。”

他的身躯推金山倒玉柱般跪倒在地。

李阳的瞳孔渐渐扩张,神采消弭,抬起手的手颓然落下,口中最后呢喃的一句话是“好想回家看看啊”,浑浊的泪水自脸颊流下。

再无声息。

李白沉默了良久,轻声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长城的边民们若是战死了,还是死在自己的家门口,但这些来自河南道的府兵,却就是客死异乡了。”

“这场战争该早些结束的好。”

西域最初在东方诸国眼中,被视为犬戎盘踞的蛮夷之地,一片荒芜。

后来周灭犬戎,也因为这里穷困凋敝,并未对这片土地生出什么想法。

因为此时,东方本就地域广阔,内地里尚有大片的良田无人耕种,更别提开疆拓土了,土地上有人耕作,才算得上是财富。

等到后来,东方世界越发繁盛,人口渐渐充盈,便开始有边民伴随大军向着西方开拓而去,西域渐渐有了汉家子民。

结果周朝分裂,诸侯并起。

随着周王朝分崩离析。

那些无主的边军与边民便自立而起,继续坚守着长城,自称为长城守卫军。

后来唐朝建立,太宗皇帝收编长城守卫军,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在王者峡谷中派驻大军,算是从大局上控制了西域三十六国的大片土地。

然而那些胡人在东方人眼中,比之北夷人更加蛮荒,土地贫瘠,大片的荒漠中,物产水源皆极为匮乏,没有太多盘剥的价值。

太宗皇帝姑且命那些人口不足一县的小国俯首称臣,岁岁进贡。

换了个百国来朝的名声,实际上并不能得利,往往还需倒贴进赏赐,来展现泱泱大国的宗主气度。

直到后来有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香料,和田玉,良马送至长安,再转运宋秦蜀魏等国,价值以千百倍增;而东方的茶叶,丝绸,送往西方,更是风靡。

据当时还未分裂的罗马帝国记载,在市场上,每磅丝绸可换取约12两黄金的天价。

如此巨大的利益使然。

西域的战略意义便显得越发突出了起来,尤其是对于大唐这一内陆国家而言,这条商路所带来的财政收入,成为了支撑大唐铁骑的重要支柱。

但那时,大唐也并没有占据西域三十六国的意图,仅仅只是加强了驻军,用以抵御北夷和日趋强盛并且开始对过往商队苛以重税的大食。

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兴起,处于必经之路的唯一一个大国大食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直到西域三十六国也伴随着丝绸之路一步步繁盛起来,鄯善、车师等西域大国渐渐兴起,更有高昌,花拉子模这样的国家雄踞一方,连北夷人都奈何不得。

就像养肥了的猪仔,大唐认为,终于到了该收割的时候,所以便有了李恪经略西域,趁着魔种过境,带兵一举平了绝大多数西域小国,改立州县。

李恪的一系列举措其实颇有成效,西域三十六国如今大多已经废国就县,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辖地越发广阔,比起大唐十道还要来得更加广阔。

长城

花木兰凝视着远方那一连串的直冲云霄的烟柱,默默推算着敌情发生的时间。

大唐《烽式》规定:烽烟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

在边地,一般十里相隔就会设有一个烽火台,且因为面对的是来去如风的北夷铁骑与沙漠骑盗,烽火传递速度还要更快。

所以自战事发生的沫谷烽燧到长城拢共百里之地,距敌情出现,也就刚过了不到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