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 玩法不一样了

唐朝小闲人 南希北庆 7115 字 9个月前

李绩问道:“陛下想要出兵南海?”

李治嗯了一声,道:“经过这一次蝗灾,朕的确有这个想法,西北虽然广阔,但是粮食产量一直不高,若是那边遇到天灾,中原恐怕还得去拨出大量的粮食去赈灾。若是南海那边的土地真的这么好,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占领,有了充足粮食,那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李绩问道:“不知陛下打算怎么做?”

李治道:“关于这一点,我们明白,但是朝中许多大臣和百姓都不明白,这毕竟有违儒家思想。因此还得看商人与佛逝国这一战究竟能够为我大唐带来怎样的好处,但是首先一点,我们一定得打赢这一仗,因此朕打算让扬州、广州给予商人更多的帮助,拨出更多的弓弩箭矢给他们,以及再让独孤无月率领乐浪州的水师主力南下,务必要确保此战胜利。要是真的能够为我大唐带来足够的粮食和资源,朝廷就立刻在那里组建一支更加强大的水师,将更多的地方纳入我大唐版图。”

“陛下圣明。”

李绩、韩艺齐声道。

李绩又道:“陛下,不仅仅是那些岛屿,在交趾边上还有许多地方,其实都我大唐可以去占领的。”

他是一个军人,他解决问题,就只有一招,就是打仗,外交是政治家的事,在看他看来,大陆区要比海岛更加值得占领,那些地方在唐朝看来,都是无人区,既然要扩张,就将整个大陆都给占了再说。

李治道:“但是那边瘴疟太重,咱们的士兵去到那边,会水土不服。”

李绩道:“既然朝廷有意要增强水师,那么我们可以沿着海边一路打过去,如此便可避过瘴疟之地。”

李治略显担忧道:“可是这需要多少人马?”

李绩道:“那边都是一些土著,如果有水师配合的话,老臣认为两三千精兵就足够了,而且老臣认为商人肯定会愿意给予朝廷支持的。”

说着,他看向韩艺。

韩艺点点头道:“商人肯定愿意出这钱。”

李治很满意的点点头道:“如果只是动用几千兵马,朕觉得值得去试试看。”

打西北、吐蕃这些危及到中原的地方,出再多兵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不打他,他就会来打你,但是对付那些毫无威胁的化外之地,李治就不愿意兴师动众,几千兵马,就还差不多。

但如果是几个月之前,李治可能不会答应的。

但这一次的蝗灾,令李治是心有余悸,这天灾对于农业那是毁灭性的,而天灾又是不可阻止的,唯一抵抗天灾的办法,就是拥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李治现在也不能不考虑西北地区,如今西北地区早已经不是羁縻制度,朝廷对他们的责任要更重一些,西北要发生灾难,粮食就更成问题,因为西北粮食产量一直都不高,这得未雨绸缪。

李治开始认识到那些化外之地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粮食,要有足够的粮食,对抗天灾的底气就足了,实在不行,就将百姓迁到那边去吃粮,他觉得有必要认真对待海外的扩张。

李绩和韩艺本来就是非常支持的,如今见李治也动心了,当然非常开心。

李绩突然道:“陛下,有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老臣认为还是应该跟陛下汇报。”

李治问道:“什么事?”

李绩道:“关于工匠掀起的那一阵剪发运动,在禁军中也引起不小的争论,有那么一些禁军将士认为军人都应该效仿军事学院的学员,削发明志。当然,老臣也明白他们只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其实他们就是希望剪短发,其实军中也经常发生虱子传染的问题。”

李治听得眉头一皱,道:“尚书令可知此事?”

韩艺道:“臣略有耳闻,但是臣也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办。”

李绩道:“尚书令向来足智多谋,为何对于此事毫无对策?”其实军中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在议论,他这时候提出来,就是想让韩艺来想办法,因为这事还没有得到解决。

韩艺道:“因为这事两边都有道理,一方面发髻乃是传统,大家维护自身的传统,这无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工人剪发,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他们是没有办法。”

其实一旦工商崛起,剪发就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早晚的问题,因为生活节奏变快了,没有时间给你慢悠悠的去打理自己,迟到是要罚钱的,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工人是在一个集体中干活,大家还得估计别人的感受,他们一天出这么多汗,本来就很累,结果回家还得洗头,还能弄干,这一套流程下来,谁也没法坚持,可你要不洗的话,那臭得谁受得了,在生活中,同样也会被人嫌弃的。

一提到工匠,印象中就是臭气熏天,工匠心里也难受啊,如今又是市场经济,天天都得跟人打交道,而且工匠的地位又在提高,如今长安盛行发明创造,邱陌一个钟表就轻轻松松融资几千贯,曹氏兄弟就更加不用多说。

所以工匠们在这一次运动中,是非常坚持,他们认为反正我不管怎么做,你们都会嫌弃我们的,那我就还不如图一个爽快,图一个干净。

另外,长安有着很多其它民族,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包容性非常强,寻常人看待整件事,不会那么的钻牛角尖。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是非常体谅工人的,读书人当然可以优哉游哉的打理自己,但是工人们干活本就很苦,天天出汗,确实情有可原。

“你说得很有道理啊!”李治叹了口气,又道:“关于这事,朝中现在都争论不休,朕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样吧,让皇后来主持此事。”

这个假期是非常短暂的,因为韩艺回来,并不代表整件事就已经结束了,朝中大臣对于太原计划还都比较陌生,要知道这个太原计划乃是先斩后奏,事先就没有在朝中提起,是韩艺在魏州的时候,才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章,跟李治说明了这一切,李治当然也批准了,但那只是为了救灾。

故此,韩艺在家休息了两日,李治就赶紧召他跟李绩来到两仪殿。

“关于这个太原计划,你不会是在魏州才想到的吧。”

韩艺刚刚坐下,李治就开门见山道。

向来喜欢打瞌睡的李绩也看着韩艺。

他们当然知道,这是韩艺想出来的,武媚娘也没有否认这一点,这也否认不了,因为这就是韩艺的套路,不过对于武媚娘而言,她的职责也是采纳建议,采纳对的建议,就是她的功劳。

韩艺道:“回禀陛下,其实在灾情爆发的开始,微臣就在努力思考对策,当时已经想到利用开放太原来拯救灾区,但那时候这个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不过臣还是准备禀告陛下。”

李治一脸鄙视道:“那你当时为何不说出来?”

韩艺讪讪道:“臣臣当时也不知道灾情究竟有多么严重,对此也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当时那情况,臣不太敢说。”

“就知道是如此。”

李治哼了一声。

韩艺一脸愧疚道:“臣有愧于陛下对臣的信任。”

李治斜目看了他一眼,过得片刻,才道:“行了,朕也不是不讲理之人,也能够体谅你当时的顾虑。这其实也是朕答应皇后前去的原因之一,如果当时皇后不站出来的话,你们这些大臣也都不敢出声。不过,你还得跟朕解释一下这太原计划。”

“是。”

韩艺道:“其实太原计划的最初灵感,主要还是来自于凉州,以工代赈,利用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贸易,给太原、河南带去更多的商机,只要有商机,那就会有资金涌入,而资金涌入之后,肯定就是建设,建设就需要劳力,百姓就能够从中获得生计。但不仅仅是如此,凉州的成功,将西北地区很好的与中原联系在一起,加强了朝廷对于西北的管控。但是我们对北边铁勒、还有草原上的部落,东边的契丹、靺鞨还是来往甚少,太原计划其实也是要增加朝廷与这些地区联系,这样能够让朝廷更好的管控这些地区,不然的话,我们对于这些地区了解甚少,就从户部的资料来看,西北的经济情况,户部已经是非常清楚,并且可以从经济情况,得知西北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李治点点头,道:“你奏章上面,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朕也非常认同,但是,这可是需要不少钱的,这会不会令财政感到吃紧?”

韩艺道:“陛下请放心,臣已经想好,可以将明年将要发行的货币,投入到太原计划上面。”

李治皱了皱眉,道:“今年的货币,就已经全部投入到城内建设和普及教育上面,国库中本就没有剩下多少,若明年发行的货币,又全部投入到太原计划上面,那国库岂不是一直都非常空虚,若再有个什么意外,国家拿什么去应对?不能老是依靠商人来救急,这非长远之计啊!”

李绩也是稍稍点头。

其实唐朝还算好,因为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决定藏富于民,但要是国库一直处于空虚的状态,这谁心里都不会安稳,自那场危机之后,其实国库就一直都非常空虚,并没有变得殷实,不过国家这两年发展的非常好,百姓是完全从危机中走了出来,因为国库拿出大量的财富去搞建设,李治也不是一个非常爱财的人,但是他需要的平衡。

韩艺笑道:“陛下,就算没有太原计划,臣也打算将钱用出去,而不是存在国库里面,国库只需要保证一定的存粮就可以了,因为如今的玩法已经不一样了。”

“玩法不一样呢?”李治纳闷道:“这是什么意思?”

韩艺道:“因为我们有了国债。”

“国债?”李治愣了下,他并没有再发行国债的想法,他觉得是永远都别出现逼得朝廷发行国债的危机。

“是的。”韩艺道:“如果突然爆发战争,可以直接发行国债。”

李绩道:“此话不妥,发行国债,也得有人买,倘若没有人买,你可知后果?”

韩艺笑道:“如果朝廷将钱都给用于建设,将国家建设的非常好,国债就肯定会有人买的。道理很简单,当朝廷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百姓因此过得富裕,那么越有钱的人,就越不愿意战火烧到中原来,而且他们也明白,战争只是一会儿的事,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只要帮助朝廷度过这一关,朝廷很快就能够将钱还给他们,因为朝廷有税收,又控制着铜矿,但如果打输了,那就什么都别谈,他们手里的钱也是为敌人准备的,甚至于倾家荡产。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债是不能轻易发行的,一定要关键时刻才用,保证国债的信用度。但不仅仅是战争,非常严重的天灾也可以是用的,只要朝廷保证良好的运转,让百姓对朝廷充满着信心,也就是说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那么他们对于朝廷的信心就会越充足,我们花出去的是钱,但是我们收回来的却是信心,这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臣之前就说过,这两三年是我大唐发展的黄金时期,朝廷应该敢于投资,别让这个机会从我们手中流失。”

李治稍稍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其实上回危机也说明了这一点,若非是发行国债,那朝廷可能就会崩溃,在那种关键时刻,百姓还是愿意信任朝廷,藏富于民也是我大唐一直以来的政策。”

这国债的出现,令封建社会的玩法变得更加高大上,这国债其实就是朝廷向百姓借钱,以往国家需要钱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征税,或者滥发货币,洗劫百姓,没有商业思想的国家,就只能这么做,但在一个商业国度中,显然不需要这么做,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哪怕是又借一千万贯,也绝对还得起,国家每年有这么多税收,又拥有铜矿在手,不可能还不起,当然,很多统治阶级都不愿意还百姓钱。

明君和昏君的主要一个区别,就是君主与百姓的信任问题,这一点是在货币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但凡是在明君的治理下,货币一定是非常诚信的,好比说唐初的货币,那一钱重就肯定是一钱重,绝不会缺斤少两的,但是昏君的治理下,货币肯定是缺斤少两,唐中期和末期就是如此,他们这么做就是在洗劫百姓。

李绩点点头,又道:“可如果是我们要对外发动战争呢?”

韩艺道:“首先,朝廷当然要保证一定的存储,粮食和铜是肯定要有储备的,这样才能保证,只有到真正关键时候,才拿出国债来。其次,对外发动战争的话,国债是更加好卖的,如果在打高句丽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国债,那么我们就直接发行特殊国债,让商人来购买国债,筹备军资,等到拿下高句丽之后,我们就可以拿高句丽的土地来抵债,道理是一样,只不过更加简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