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艺道:“陛下,如果是朝廷发行代金券,那天知道朝廷有多少铜,天又知道朝廷发行了多少代金券,朝廷到时连税钱都不需要收,直接印代金券就行了,要是这样的话,整个国家的财政都会垮的。臣一直都强调,朝廷的职责是监管,是平衡,而非是去与民争利。”
李治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发行?”
韩艺道:“将铜抵押给金行、元行,由金行、元行来代为发行代金券。”
李治谨慎道:“由金行和元行来发行?”
韩艺知道李治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一点也不心虚,非常坦然道:“陛下,这其实跟发行国债是一回事,为什么当初发行国债这么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金行、元行在当时有着极高的信誉,另外,还有朝廷在旁监督。百姓想得很明白,如果金行、元行乱发行国债,吃亏可是朝廷,朝廷怎么可能会允许。然而,金行和元行又是私人的,并且财力雄厚,若是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可以去直接找金行和元行要钱,金行和元行也不会与朝廷暗中勾结,因此国债才能够卖得如此顺利。
发行代金券也是如此,等于是朝廷将铜抵押给金行、元行,套出代金券来。到时还可以代金券的生产技术,分为三部分,由朝廷、金行、元行各掌握一部分技术,等到朝廷决定发行代金券之后,三方再去到一个地方,拿出自己的技术合在一起,印刷代金券。
除此之外,朝廷还要派出几个部门联合监督。其实主导权始终是掌握在朝廷手中,印多少,什么时间印,什么时候发行,都是由朝廷来决定,只不过是将最为费钱的生产权交给了金行和元行,但同时也提高代金券的信用度,要是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也是避免朝廷过度印刷代金券,以及官员从中谋取私利。”
李治稍稍点了点头,他可以管到自己,但是他管不到下面那些官员,如果官员可以印刷代金券,那官员可不会管那么多,往死里印就是了,说到底这也是他最为擅长的平衡艺术,道:“金行、元行就免费为朝廷生产代金券吗?”
韩艺笑道:“陛下,臣作为一个商人,认为如果金行、元行再向朝廷索要相关费用,那就真是太不要脸了。”
李治诧异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因为一旦朝廷认同代金券,那么也能够帮助金行、元行在各地推销自己,并且可以提高金行、元行的信用,如今这年头,信用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是呀!”李治笑道:“想从你这个大奸商占得便宜,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
韩艺笑道:“陛下过奖了,但是这跟奸商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是一方赚,一方赔,那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在双赢的情况下,才能够长久下去。”
这种事得坦然承认,你越骗,李治就会越怀疑,毕竟金行是他家的,而元行他妻子家的。
李治点点头,突然道:“你的意思是,拿着那些代金券用于阎尚书的计划?”
韩艺点头道:“陛下,这代金券就是一张纸,不用出去,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朝廷发行代金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刺激民间的经济发展,但也不能白白送出去。因此不仅仅是阎尚书的计划,还有官员的俸禄,也应该全部改用代金券,这样也能够让百姓更加信任代金券,甚至于以后鼓励百姓用代金券交税,这样的话,代金券的信用度将会更高。一旦代金券的信用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那么代金券就可能帮我们大唐收刮周边国家的财富。”
李治又懵了,怎么一下子跳到国外去了,好奇道:“此话怎讲?”
韩艺笑道:“陛下,自古以来,我中原生产的货物,就一直都是周边国家都非常需要的,而如今我大唐制造业是更上一层楼,数量和质量都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对外扩大贸易,引来更多的外国商人购买。如果我大唐发行的代金券是可以购买我大唐生产的货物,那么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代金券就拥有了实际价值,他们同样也会用我们的代金券,因为方便,等于我大唐发行的代金券,可以购买天下所有的货物,那么财富不都流入我大唐。”
代金券不是纸币,代金券跟铜币是直接对等的,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兑换成面值想等的铜币来。当时韩艺发行代金券,其实就是将它视作纸币的前身,如何将代金券变化成纸币,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代金券的信用度,纸币其实就是信用货币,当信用度达到一个峰值时,那么它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纸币,只不过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计划,后面还得发展好些年,代金券才能够成为纸币。
如果说李治方才还有一些犹豫,但是听到这话,便不再犹豫,拍板决定了下,就这么干。
要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为土地和人,都可以用钱买到的。
“此话是何意思?”
李治懵逼的看着韩艺。
韩艺一本正经的忽悠道:“微臣出任户部尚书之后,一直都在观察货币的发行。从中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朝廷生产货币的费用,是要高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就好比说,生产一瓶香水费用达到十贯钱,但是一瓶香水在市面上却只值一贯钱,拿着十贯钱的费用,去生产一贯钱的香水,这是生产多少就要赔多少啊!
货币发行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采矿到生产出货币来,其费用之高,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总之是生产多少就赔多少,虽然如今货币比较值钱,而且还在升值,但是据臣估计,这也难以为朝廷带来太多的收入,等到市面上货币数量充足之后,价格肯定会回落,可是到时朝廷每年都得生产几百万贯的货币,这样做的话,朝廷根本维持不了几年,这也绝非是长久之计。”
李治叹道:“这朕如何不知道,但是也没有办法,这货币总是要发行的,百姓都已经习惯五文钱一斗米,朝廷突然说五文钱可以买一石米,百姓也不会答应啊。”
货币在唐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货币的费用要高于货币自身的价值,说到底还是技术极其有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损耗,虽然技术方面已经提升不少,但是没有办法彻底扭转过来。因为货币是特殊商品,一旦涨价就代表着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货币的价格是根据铜价来计算的,如果货币的价格远远高于铜价,那货币就失去自身的意义,这又不是信用货币,本来就是铜本位,你非得让人去相信这是金子,咱们玩得是金本位,这不是在扯淡么。
韩艺道:“陛下,如今生产代金券的技术已经成熟,生产成本也是远远要低于货币自身的价值,用代金券的话,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李治道:“这不是一回事么?代金券是可以换取货币的,如果换取不了货币,那谁还敢用,总不能说朝廷说代金券值钱,它就值钱吧。”
韩艺笑道:“那如果微臣办法可以让百姓认同代金券自身的价值呢?”
这样也行?那以后朝廷没钱,印代金券就行了啊,真心不要太爽。
李治惊讶道:“这怎么可能?”
韩艺微笑道:“根据户部的统计,等到明年,民间货币的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三百万贯。”
李治惊呼道:“这么多?”
要知道如今唐朝每年发行的货币也才几十万贯,缺口是发行的量好几倍,这太夸张了。
韩艺笑道:“陛下,你是否忘记朝廷其实已经有四年都没有发行货币,而在危机之前,发行的货币量,已经从二十九万贯慢慢增加到四十八万贯,光这四年累积下来,就差不多有两百万贯,再加上如今的生产力的提升,三百万贯那都是臣保守估计。”
危机那几年,官府都关门,市面上粮食才是硬通货,货币都已经被人遗忘了。
李治纳闷道:“可那几年百姓也不需要那么多货币。”
韩艺道:“可如果不是那一场危机的话,货币发行量应该还是会稳步增加的,这本来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证明整个市场是需求这么多货币的。可是因为那一场危机,这几年不少人拿着大量的货币铸成铜镜,去跟地主换取粮食,因为当时货币已经不值钱,所以市面的货币是不增反减。
而如今经过这两年的稳定,这生产规模已经远超于危机之前,同时许多农夫都来到城里做工,需要货币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此消彼长,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自然更多了。不过因为陛下的囤铜计划,以及这些年一直都在改进铸币的技术,已经打造出一整套全新的铸币生产线。如果实在是需要的话,朝廷还是能够发行这么多货币,如果有足够的原料,全力生产的话,生产量最高能达到五百万贯。”
李治听得长松一口气,道:“那你还说什么。”
“但这事只有陛下与微臣知道啊!”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还不够直白么?当然是骗,我除了骗,我可就什么都不会了!韩艺道:“除了陛下与微臣之外,朝中所有的大臣,包括民间的商人都会相信如今财政这么困难,是不可能生产出这么多货币来。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支持,商人就会面临着货币危机,到时一定会冒出许多私铸钱币的作坊来,这会扰乱市场,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