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三章 全面开战(二)

华东政府制造的这三种王牌火炮都是进行视距外射击,俗称盲射,或是地图射击,不仅需要精确的战场地图,而且还需要有人观察炮弹落点,以提供参数修整火炮的射击单元,不过这两点,由其是后一点,在这个时代是相当困难的,就算能安排士兵在敌军阵地附近潜伏,观察炮弹落点,但怎么将射击参数传回来呢?因此这也是限制火炮射程扩大的门槛之一。

在旧时空里,是在一战时期才解决了这两大难题,由了火车的普及,汽车的发展,使火炮的移动困难降低,而飞机和无线电的发展,又解决了火炮落点观察的难题,因此一战时期,各种大口径、超远距离火炮也大量出现,不过那时地壕战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也成功抵消了火炮射程增加的优势。

不过这两大难题对现在的人民军来说就都不是事了,无人机、直升机都是解决观测炮弹落点的办法,因此才能让人民军超前一步,获得视距外火力打击的优势。

12点,邱亚辉在台安的指挥部里下令:“开火!”

第1炮由装甲列车炮开始,这时两门列车炮均己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射击单元,这时两节列车炮均与其他车厢脱钩,离开大约500多米的距离,而两节列车炮也相距大约200米,并且放下了8根粗大的支撑柱,未端深埋入地下1米多深,而士兵们也均巳退到100米以外,并都带好了耳塞,只有两根电线连着这两节显得有些孤零零的列车炮。

当然在周边1000米以外,装甲列车所属的两个连的军队己做好了警戒布置,尽管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但这些警戒工作还是不能马虎的。

收到了指挥部的命令之后,炮长立刻下令:“1号火炮,射击。”

发射兵用力的将手的操作杆压下,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粗大的炮口喷射出耀眼的火光,虽然离着有100多米远,但士兵们还是觉得大地的震动。

炮弹飞行大约需要30-40秒的时间,因此这段时间只能等待。大约过了1分钟,炮长收到指挥部的通知:落点准确,无需调整,10发连续射击。

“报告,装甲列车己在预定阵地完成组装准备工作,随时可以展开战斗。”

“报告,自行200毫米口径炮车己在1号阵地完成组装准备工作,随时可以展开战斗。”

“报告,155毫米口径汽车牵引炮团之进入1号阵地,预计20分钟之后,完成组装准备工作。”

“报告,各部队己进入预定阵地,完成准备工作,随时可以展开战斗。”

“报告,无人机战前1小时例行侦察结束,日军阵地、兵力布置均没有变化。”

邱亚辉点了点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现在离12点还有约30分钟的时间,而在他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辽河流域地形沙盘,随着传令兵报告各部队的动向,有参谋人员将代表敌我双方不同军种、武器的小模型放在沙盘上,在沙盘两侧树立的大展板上,也有人将报告信息按时间顺序,贴在展板上。

现在人民军和日军大体隔着辽河,从新民县起,至六间房的地区对持,整个战线长度约120公里。

辽河是中国东北的一条重要河流,不过和其他河流,如长江、黄河有明确的上中下游分段和主流、支流区分不同,辽河其是一个由多条水系组合的统称。辽河的源头就有两个,西辽河和东辽河,两源头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汇合,始称辽河。又在盘山县六间房附近分成两股,一支西行,在盘山县纳绕阳河后流入渤海,此段亦被为双台子河,一般所说的辽河,实际就是指这一段;一支南行,称外辽河,在三岔河与浑河、太子河汇合后称大辽河,于营口市的老边区入渤海,在旧时空的1958年,外辽河于六间房截断后,大辽河成为了一个独立水系。辽河的河面不宽,一般都在100-300米之间,水深2-6米,而少数河段的水面宽度会超过500米,深度达到6-9米。

这时日本在辽东战场投入的兵力超过40万,大体分布是沈阳一线约24万,辽东一线约7万5千;辽阳驻军约5万,旅顺驻军约32万,另外还在朝鲜驻军约8万余人,因此日本总计兵力在50万左右。不过这还只是战斗人员,在辽东地区还有约70万的后勤辅助人员,而在日本国内,还有超过100万的为支援战争服务工作的人员。

负责驻守辽河防线的是第4军团,司令官是野津道贵上将,下辖第5、10师团,第3、10、11后备旅,第1炮兵旅,第2后备旅工兵营。

日军的师团编制和其他国家的师编制不同,一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会辖两个团,以及两个特战团,一般是一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团,以及其他的辅助军队,因此一般日本的师团要比其他国家的师多出15-20%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