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跨地区的银行转帐交易,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但这和携带重金所冒的风险相比,这笔费用还是相当划算的,因为携带重金出行,不仅有另有一笔运费,而且还要雇请保镖,这笔费用绝不比跨地区交易的手续费低。因此对商人们来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这对商人们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不少商人也都露出了兴奋的目光,因为确其有一批商人有意在山东投资,中华银行如果在上海成立分行,将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成本,而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商人也都在纷纷考虑,重新评估在山东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时,银行的因素要占到多少。
接下来还专门向商人们介绍了中华银行发行的货币样式,以及和白银及其他几种主要货币的比值。
其实华东政府自行发行货币的事情,商人们基本都知道,应该说这对商人来说又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统一的货币是经济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每个商人以前都曾为流通中的白银质量参差不齐而苦恼过,白银成色的辩识、折色,重新铸造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所有的商人其实都希望朝廷能够统一货币,这样做生意也就方便多了。
以前中国通商银行发行过银元、银两两种钞票,但发行量太小,难以全面普及使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纸币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而且在庚子国变之后,通商银行的元气大伤,商人对它的信任度自然就更底了。但中华银行发行的货币是以银币为主,纸币的面额小,只是作为银币的补充,这样当然会让人觉得可靠得多,而且中华银行是有华东政府为后台,保证力自然也要强得多。
在工商团里,就有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人盛宣怀,朱葆三。而在参观完了中华银行,又了解中华银行的运作模式之后,两人也都不由得感慨万千,一方面是赞叹海外华人果然是什么样的人材都有,不仅能开工厂、办实业、经商,就连办银行也能搞得有声有色,而另一方面也羡慕中华银行的背后,有华东政府的强大支持力度,这是通商银行可望而不可求的条件。
两人都十分清楚,通商银行由刚创办时的盛况空前,到现在的免力维持,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如果沒有庚子国变,北京、天津分行也就不会被洗劫一空,通商银行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一步。其实在通商银行创办之初,朝廷对银行的支持也不可谓不大,但一场庚子国变,朝廷都自身难保,那还保得住通商银行呢?
参加了新舰下水的仪式,又参观了造船厂,上海工商代表团才正式开启了这次青岛的考察之行。而华东政府首先安排他们考察的是中华银行。
其实这个安排让许多商人感觉到有些意外,因为都以为海外华人会安排他们参观其他的工厂,谁也没有想到第一站会是银行。
当然在这个时候中国商人对银行也并不陌生,因为淸廷被打开国门以来,各国为了方便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均在中国设了银行。而且由于外国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规范,而且商业信用颇高,同时也不受清廷的政策的影响,因此也逐渐获得了中国人的信任,大多数中国商人都己习惯将钱存入银行里,甚致是达官贵人也都喜欢将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这样可以确保安全。最典型的就是庆亲王,将自己多年贪腐积攒下来的1000余万两白银分别存入多家外国银行里。
其实清廷也逐渐意识到了银行的重要性,因此在1897年,由盛宣怀主持成立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应该说在通商银行成立之初,清廷还是相应重现的,授予通商银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并且还可以代收库银,因此刚一成立时,业务就极一时之盛,在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
但庚子囯变期间,八国联军先后洗劫了北京、天津两个重要的分行,将数千万两库存的白银洗劫一空,使通商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等庚子国变结束之后,业务渐告不振,先后关闭了多家分行,己不复当年之盛了。因此中国的金融业依旧由外国的银行把持。
不过外国银行的实力虽然雄厚,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的缺点,因为外国银行主要是依靠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而成立,基本都分布在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里,而没有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一般都不会开设,这也就造成了相当的局限性。而且在庚子国变结束以后,外国银行在华东政府的管辖区内的业务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银行是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中重要的金融机构。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穿越者是来自金融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当然知道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不会在金融上受制于人,成立的中华银行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而且还发行了新货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
另外还充份利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中华银行的发展,首先就所有政府投资的企业、工厂,还有个人创业的穿越者,全部都在中华银行里开户,大宗资金交易都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而在政府的带动下,一些天津、青岛的商人也都在中华银行里开户,而且很快商人们就发现了这种模式的方便,不用携带大量的货币,交易既安全又有保障,因为有银行的交易记录,想不认帐也没有用,因此现在中华银行己经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