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新舰下水(四)

有些商人,如盛宣怀就十分清楚,完全自主建造军舰,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涉及到钢铁、炼建、蒸汽机、锅炉、武器等多个配套系统,需要的相关工厂可能会多达上百家,这是原来清廷的洋务派官员们根本都不敢想建成完全自主建造军舰的全部体系,海外华人竟夸口只用10年时间就要完成这一体系,如果是别人,盛宣怀肯定会不屑一顾,但海外华人从来不说悬话,而且海外华人这两年多以来,己经做出了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盛宣怀对此也只能半信半疑。

介绍完了造舰的情况之后,李亚又向众商人们介绍了造船厂的情况,管理机构,职权责的分布,生产流程、监督监管等等,然后又领着众商人在造船厂里参观其他正在建造中的军舰。

虽然青州级防护巡洋舰的性能优越,但毕竟是属于大型防护巡洋舰,造价较为昂贵,而且这一型防护巡洋舰主要是用于远洋破交、护航,在目前人民军海军序列中,不会大量建造,因此需要设计一型吨位较小,而且价格较便宜,可以大量建造的防护巡洋舰,兼具远洋破交和近海巡航的作战能力,并且和青州级防护巡舰形成高低搭配,这也就华东政府造舰计划中的3500吨级的中型防护巡洋舰。

这型军舰的设计是在1902年11月就己经定稿,舰体的尺寸为:长95米,宽12米,吃48米,排水量约为3500吨;舰载武器为:前后各一门双联155毫米主炮,副炮为2门双联100毫米炮,4门双联75毫米炮,4门双联50毫米速射炮;装甲为:穹甲低部厚度为100毫米,弧顶厚60毫米,主炮装甲150毫米,副炮装100毫米,司令部装甲180毫米;动力为:两台5000马力往复式三涨蒸汽机,锅炉12座,预计航速为22-23节。造价预计在80-90万白银左右。

和青州级防护巡舰相比,这型军舰的排水量只有6成左右,舰载武器更是缩水到4成,装甲也取消了侧舷装甲,只保留穹甲,而航速也下降三节左右,但造价却是相当可观,一艘青州级防护巡舰大约可以建造25艘这型军舰。另外尽管火力、防御、航速都大幅下降,但仍然可以执行破交、护航任务,毕竟完成这些任务也并不需要很强大的战斗力。

这型军舰是在1903年1月开建,由于这时钢铁厂己经能够生产这种中小型军舰的龙骨钢材,以及均质钢板,因此材料的自产化己经得到大幅提高,可以说除了装甲钢板以外,其他的舰体钢材华东政府基本都能够自产,可以说这是造舰自产化的一个重进步。

而且有了建造青州级防护巡洋舰的经验之后,穿越者也开始偿试独立建造这一型军舰,所有工人全部都是青岛造船厂的员工,而徳国的技术人员全部都不亲自动手,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顾问和技术指导。

除去这一艘中型的防护巡洋舰之外,穿越者还设计了两型驱逐舰,也是按高低达配,高端的一型吨位在1500-1600之间,舰长90米,宽10米,吃水35米,配备的武器为前后各一门双联装125毫米径主炮,两门双联装75毫米径副炮,4门双联50毫米速射炮,三联装530亳米发射管两座,航速24-25节。这一型驱逐舰的任务主要是能够协同主力军舰进行远洋作战。

而低高端的一型吨位在1000吨左右,舰长86米,宽9米,吃水32米,配备的武器为前后各一门单装125毫米径主炮,两门单装75毫米径副炮,4门双联50毫米速射炮,双联装530亳米发射管两座,航速21-22节。这一型驱逐舰的任务主要是近海巡逻、护航、护渔,海上治安,以及进入内河作战。

由于这样两型驱逐舰的建造技术水平比较低,而且对舰体材料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的钢材也就够了,而舰载武器也都可以由青岛兵工厂生产,只有蒸汽机、锅炉、电机等少数关建设备需要从德国进口,因此自产化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1902年11月就己经开始建造,现在都己经基本成型,预计在一个月内就可以下水,只不过由于这两型驱逐舰实在太不起眼了,而且驱逐舰这一舰种在这个时代的海军序列中属于炮灰的角色,穿越者也没有进行大肆的宣传。

在青岛造船厂里转了一圈之后,工商代表团的商人们都颇有感触,虽然说这座造船厂有德国原来的低子,但海外华人在接手两年以后,就能够达到现在的样子和技术能力,以过去清廷的标准和效率来衡量,都是相当难得的。商人们在上海都听说过海外华人重视实业工商,与欧洲各国相似,但毕竟都没有亲眼见过,而且这些商人谁也沒有去过国外,因此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而在商人们想法中,大概也就是和洋务运动成立的什么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之类的工厂企业类似,当然要稍好一些也是应该的。

但参观了青岛造船厂之后,众商人们才知道自己以前都想错了,海外华人建立的工厂和洋务运动创办的工厂在组织结构、管理、运作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这么看来,在青岛接下来的考察大概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由其是盛宣怀,因为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工厂几乎全部都有他的参与,而且大部份都是由盛宣怀主导创办,不禁给盛宣怀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望,同时还让盛宣怀由商入政,现在也挂着朝廷的从二品大员,因此盛宣怀有时也会颇有自得,认为自己这辈子也算建立了不小的功业,但和海外华人建造的工厂相比,盛宣怀这才发现自已原来创办的企业虽多,但却根本就不值一论。

其实不仅仅是盛宣怀,袁世凯和李经方同样也是大开眼界,原来工厂企业还可以这样创办,大感这次来青岛确实是不虚此行。

而到这个时候,袁世凯和李经方在青岛的工作也全部完成,于是两人也向华东政府告辞,返回北京去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