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4章 大国工匠显身来

大明影侯 醉颜7点5 4671 字 10个月前

现如今方中愈提出的建议,让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不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方中愈仅仅根据科目设置,就让他们看到了一所前途无量的大学。

怪不得建文皇帝朱允文愿意亲自担任这所皇家军事学院的院长。

不仅仅是因为师出同门,能够最大的程度,保持他们的忠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成功了以后会不会有其他的大学呢?

也就是说皇明军事学院就是一个模板板,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校出现。

方中愈虽然没有明确说,但是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皇明军事,学院除了军事,还有很多。

大明总不可能只要军事人才吧,大明的百姓还要生活活。

很多人都对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因为他们知晓大明从来没有抛弃过任何人,大明还要一步一步向前走。

“都看清楚了吧?锦衣卫送过来的东西,大家都了解了,陛下给的意见已经审批过了。等着咱们拿最后的决定,本官只问你们一句,据现在能不能够做到?”

在工部大堂里面,很多的官员都面面相觑,就算是如今工部尚书郑赐如此,斩钉截铁的说道。

其他人也不好,首先开口。

道理其实很简单,作为工部尚书来讲他们要负责的事情,很多所有跟工匠至是公式参与起来的事情都与他们有关。

可是如今方中愈提供的那些理论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虽然有些人很同意,但整个工部的势头还是没有那么开放。

就算工部尚书郑赐,因为之前的某些缘故选择了支持方中愈,但是其他人并不这样想。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还是有人懂的,所以大堂里保持着沉默,左左右右的官员们都不做声,他们在等待着第一个人回答。

“大人,属下想问一句,是不是这件事必须这样做?”

有人问出了这样的话语。

其实很多人都想问,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废话嘛,如果不是要这样做,又何必在这里讨论浪费大家时间。

功夫尚书郑赐感激的看了他一眼,因为他不想做这个开头的人。

可是它知道现在没有办法拒绝。

“本官知道你们在顾虑什么,锦衣卫的将作司只负责研发。以后所有的工程都有咱们工部自己做。如果你们还想要更大的话语权,还请诸位努力。本官想要告诉你们的事,如果有一天工部所做的事情,不能让陛下满意,那么工部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这话一出,其他人都有些睁大的眼睛,毕竟工部是六部之一,就算是有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没必要揣测吧在他们眼中。

工部还是很有用的。

每年用在赈灾上黄河大堤上都是有功夫在做。

没有工部做这些事情,其他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吧!

这个时候要是真要是裁撤了,工部这对天下并不是件好事。

这次对现在的情况很是满意,其他人既然能够意识到危险性,那么自然会全身心的去做这些事情。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之前很多人不满意,认为锦衣卫将作司抢了他们的事情。

“诸位同僚,陛下,英明神武,所做的事情必然是要做的,所以咱们还是耐心接受。本官已经与锦衣卫的小方大人商量好了,锦衣卫将作司那边出产的东西工部都有权优先知道,不过投资仍然要保持在他们那里发明权也归他们。同时如果咱们的人也能够拿出新技术,同样也可以要求他们来做这件事情。”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工部尚书郑赐知道也许关于工艺的事情,他们永远比不上强将作司但是只要他们愿意做,也还是能够做出自己的成就的,就是时间长短罢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在做一些能够捡漏的机会。

“大人,您不觉得小方大人送过来的图纸很是奇怪吗?如果真的用水泥来塑造,又怎么能够保证它坚固了?”

其实方中愈还是想借那种框架结构。

但是很可惜,大明这里并没有钢筋,他现在也没有想过办法提高钢铁的产量,就算是大明,现在的技术能够生产出一些东西,但优没有后视那种能力大批量的生产,所以就算是他大概了解一下,那样的工艺却没有办法去做。

这就是最尴尬的时候,毕竟他都是模模糊糊的,记得并不记得所有的东西,他只能依靠自己模糊的记忆来告诉大家,如果这样做了,可能会出现什么,如果那样做了,有可能会出现什么,但这一切都需要等待别人去验证,他只能告诉别人,那是他猜的。

不过就算是猜的,有人愿意去尝试。

朝廷,如今做的就很好,至少已经开始放权了。

“上面不是已经说了吗?我们不需要做的太高,现在多做几栋楼就行了。多试验几次,根据咱们能够承受的最大的情况来都当然,这也并不是最终的图纸,只要咱们努力,一定可以做出更精美的图纸,你们都是行家,可以多讨论一些。我们都是要进步的,不要让别人把咱们甩的太多。”

“”

“”

人总得还是应该有梦想,这个梦想可以大也可以小,但还是得自己做,别人替代不了。

时间过得很快。

建文皇帝朱允文马上就要去祭祖了。

方中愈这段时间很忙,除了这些事情,他还在关注南方和北方的事情。

各位王爷换封的事情,朝廷已经在做了。

燕王朱棣的事情却迟迟没有下落。

他们一直在那个院子里。

每天都会有报纸送过来。

燕王朱棣还是看着外面的事情,从里面寻找着蛛丝马迹。

方中愈还是没有去见他,就算是方孝孺亲自去问了之后,方中愈也没有想要见他的意思。

事情有些奇怪,但却很好解释,方中愈不想见他,中愈宁愿去见其他的几个王爷都不想去见燕王朱棣。

其他的王爷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很简单,他们在积极的物色人选,因为他们都要换封了。

朝廷会接管他们的封地,然后他们会在化外之地再选一块。

虽然这些地方可能如今还不在朝廷的控制手中。

但有的是可以的,总会有一天你会成为大明的土地,这是方中愈和建文皇帝两人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不是吗?

不管是什么事情?有人帮忙就是最好的。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确实不好,但是方中愈一总是能给别人带来希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他的手下做事。

这段时间朝廷特别的忙。

人们都感觉到了,也许大明真的要忙碌起来了。

再加上一场关于大明,可能会灭亡的讨论在京师甚至是京师附近的县都在开始讨论起来,不是百姓太过清闲,而是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朝廷确实是最开放的朝廷。

太祖高皇帝当年顾及的事情,现在都被当今圣上和方中愈放开了。

也有不同的人反对,但是反对的人基本上都被赶离了京师。

现在朝廷流放的官员不少。

基本上都流放在了边境。

关于燕王朱棣的处置还没有下来。

有人关心,有人着急,有人却没有办法。

兵部尚书茹瑺大人已经快到北平了。

他要去看一看看一看战场。

当初的一个错误,决定让如今的他,有些苦涩。

但却没有那么多的悔恨,毕竟人都是要做选择的,他只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如今朝廷赦免了他的罪,让他去了北方,甚至是还在那里替朝廷看着新军。

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看看,他一直都在看看大明的土地是不是有如方中愈所说的那样?

风中雨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之前他曾经回忆起来的那些东西,也渐渐地在国子监开始抄录。

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的学问,但学问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芳中愈带来的那些东西,也让更多的人参与了讨论。

国子监,你还是有一部分文人的是的,纯文人。

他们脑子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他们想的只是做学问。

学问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特别的难,有时却又特别的简单。

儒家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取的众家之长,又在里面将自己的理论一步步发扬,壮大。

可以说儒家的理论就好像是一个大炖锅,里面掺杂了太多太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