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了耐心,也就意味着会反对江南的世族们瓜分的都是他们的利益那个时候可能就压不住了。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希望中愈能够拿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政策,至少目前能做好很多事情。
“陛下,臣左思右想觉得现在有两件事情可以立马见到成效。第一件事情是办学堂第二件事情是修路。”
中愈回想着后世官员们所要做的政绩。
除了不断的办学就是修路。
能够办学的就多办学能够修路架桥的就多修路多架桥。
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
难的是要花钱。
而且恰恰是现在建文皇帝朱允炆最困难的事情。
“办学堂的话,正能够理解,让那些孩子们都能读书的话,确确实实能从里面挑选出不少有用之才来。只是这修路,朝廷的官到现在还不错。不管是骑马还是马车,或者是新人都还能走。难道这修路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现在如果长远的出行,基本上都是马车,但是这个时候关到在他们眼中已经很宽了。
但是在方中愈的眼中,那些路真的是小路。
见惯了后世的白油马路,中愈一直都有些不习惯,所以现在有机会来改进,当然是吉利的,推荐先做这方面的改进。
“地下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如今水泥已经能够大量的生产。朝廷把控着水泥的秘方,只要在几个重要的城市开办水泥厂就行。所以开办水泥厂既能养活一部分工人又能养活一部分百姓。第二修了路之后两地联通就更方便了。如今朝廷虽然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把控好大明的疆域,但是相比较其他地方而言,还是太远了。就算是800里加急也不能很快的将信息传达到。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是有四通八达的道路汇集到京师那么天下的消息,物品都将会源源不断的往进送了。陛下,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效率。必须可以想想,如果有大路连到松江府苏州府,甚至是往北而去的镇江府。扬州府。那么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这样慢慢的人就多了,做经济的人就多了,朝廷一收的税负也就多了。陛下,您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方中愈只能这样简单粗暴的解释,他毕竟不是一些专业的人才,但他知道一个四通发达的都城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
大明的疆域太过广阔,中央朝廷的控制力越远就越弱。
为了将中央朝廷的控制力,完全扩大化。
只能缩短地方与朝廷中央的距离。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修路修更多的路更宽更大的路?
说完风中雨还指着桌面上那一份大明混一图。
“陛下,您请看。这里里在这里这里到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但是你也看到了,如果今生能够四通八达,那么不仅仅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区也可以让他们更快的融入的京师,这个圈子里来。”
方中愈伸手笔画的。
“”
建文皇帝朱允文心里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千古一帝的名号,他倒是没有想过的,但是至少要让自己是一个明君吧!
刚刚登基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并不好。
那个时候他非常的担心,诸位王叔抢了他的皇位,所以才会做出那些举动,最后引发了那一场战争。
还好,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
他的王叔,燕王朱棣也已经准备离开大明国境。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只是其中一件。
对于花钱这件事情,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的还算是比较透彻的。
做事得花钱,做大事更得花钱。
他的年龄还不算大,至少还在于学东西的年龄,所以当户部尚书跟他讲了这些话之后,他能理解的更透彻了。
或许连方中愈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现在做这些事情,要花这么多的钱。
“陛下,这个臣自然知晓。如今商户还缺乏正常的管理。只要朝廷将之监管起来,那么这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
要想得到,控制,自然是监管,只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怎样监管才是个大麻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两个人不会不知道。
“现在你所说的事情,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办到的,而且牵扯的太多。你的想法不是所有人都懂,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让什么人去执行这个,哪个部门去做这些事?那如果说现在正想让你在这些事情中挑选几件。优先考虑的话,你打算先做哪些?”
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确是想支持方中愈的,但是他不可能一位的毫无目的的支持,他要做现在能看得到的事情。
奶酪就那么一块动了,别人的,总要给些补偿吧!
他是天子,是帝王,自然考虑的事情要多一些。
从内心上来讲,他也知道方中愈做的这些事情,有助于他的统治,甚至是会把大明打造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王朝。
只是这都需要时间,时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不过有一点他很确定她还年轻。
年轻就是资本。
太祖高皇帝能活到70多岁。
他现在才20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