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也没有能力去供养这么多的读书人。
所以对于人才的选拔,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还是挺缺乏的。
所以中愈现在提出来的意见,确确实实挺好的。
“这么说,当时你想建立皇家军事学院,让朕来当校长也是一定要做到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看中愈,越说越起劲,嘴里时时刻刻都惦记着他的学校,惦记着教书育人,虽然现在做起来还有难度,但是至少他能将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讲给他听。
“陛下,如果您真的愿意军事学校,这件事情还是尽快做吧,之前您担心学校教出来的将领,在一个人的领导下,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由您来担任学校的校长,那么所有的人都将是您的学生,那些将领们尊师重道自然会考虑到这些事情的。除此之外,朝廷的文官们在这件事情上也会放松的,毕竟他们盯着的是害怕武将掌握更多的权利。有危害到大明江山的可能,但是如果那些将领都是出于陛下的教导之下,自然会忠心耿耿的。”
中愈对于这件事情说的很是清楚,建文皇帝,听着他的理由,心里也很是舒坦,毕竟这么久以来他一直都在考虑这件事情,当初,中愈提到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是一阵一栋,以后的日子里经常想念起这个念头,甚至还隐隐的打算,在学堂开学之后亲自为那些学员们讲课。
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还算是比较简单,当然还需要一些手腕当年太祖高皇帝所做的事情,他做不到,现在他只能从另外一方面为自己为大明江山获得一个更为厉害的保障。
现在他能做到这些不代表以后他做到,所以朝廷对于这件事情还是很看重的,他必须把这件事情想个合理的方法做出来,中愈提出来的这个建议,恰恰合了他的胃口,所以他觉得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件事情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实施起来。
“这件事情由你去操办吧,如果缺银子,内帑可以出一部分,不过朝廷那边,还是要打好招呼大臣门,肯定会有一些想法的。”
“这个是自然的,臣必当尽心竭力。会在这件事情上一一做准备,也会为陛下挑选一些得力的助手,到时候让陛下亲自审查他们,能否有那样的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这样最好,反正你现在有的想法都可以拿出来。之前你说的那些事情,这也都要你,要有具体的方法,具体的解决措施,让朝廷的重臣能答应,朕会给你最大的支持,但是最后能不能做成,还需要你的努力。”
建文皇帝朱允文这样对中愈说到作为皇帝,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很了不得了,这算是一个承诺。
放眼看去,历朝历代的帝王没有哪一个做到这个地步,毕竟他们都需要在众臣面前表现的高高在上,那样才能彰显出皇权的重要性,才能彰显他们高高在上的特性,可是皇帝朱允文却在这一刻相遇,展现了一个承诺。
这个承诺说中不重,说轻不轻,但是却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此时此刻他是相信方中愈的,不管方中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他都选择了支持,因为他相信中愈收着大明朝廷是为了他好。
平叛战争已经结束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燕王朱棣就要被押解进京了,前线传来的消息,也已经到达了宫中。
铁弦大人押解着燕王朱棣进京。
在靠近京师的地方,他们也选择了秘密进入,锦衣卫这边已经派人过去看管了。
“臣方中愈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之前臣所说的这一切还希望陛下能够多加思索,臣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在这之后的日子才会为陛下谋得更多的忠臣良臣,为陛下做这些事情,还望陛下应允。”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方中愈还是知晓的,他可不相信自己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么多的事情做好,再加上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还得靠其他人帮忙,把这些事情做好。
但是说到政治远见,他的幕僚团队中,这些人的力量还太过弱小,所以他还打算在朝臣和一部分学子中寻求更有力的伙伴。
并不是说他要抛弃之前为他做事的那些人,只是因为力量太过弱小,他们也许能够做实事,但是政治远见大局观还是比较差的,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过程,所以有一些确实在事情他们是做不到的。
“好了,中愈不要跟朕这样客气了你好好把事情做好才是正道的。太子之前一直念叨着你,有时间过去看看太子吧,你这个东宫行走,可是一堂课都没有交过。太子之前一直都念着你的故事,你那个故事该怎么写,抓紧时间写吧,想必外面还有很多人要看呢。不要辜负了朕和太子的一片期望。”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着中愈都有一些抓狂。
中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有些尴尬,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随随便便写的那个故事就成了现在这个状况。
只能答应下来来。
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容易的,至少他不简单,需要太长的时间去做验证。
而且改革的效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出来的。
不说别的,如果中愈不能带来更好的成绩的话,朝廷就算是现在在他们和建文皇帝朱允文两人的大力推动下给他们一些机会,但是如果看不到成效的话,带来的麻烦也是很多的。
中愈也很知晓,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但是如果他现在不做的话,以后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所以他才想要现在就提出来,至少要让建文皇帝朱允文有这样的意识。
有些事情就算是现在做不到,以后如果有能力了,一定要做,这是他给建文皇帝,朱允文灌输的思想。
话里话外他都在强调这件事情。
他悄悄地在影响着建文,皇帝朱允文。
不管朱允炆是否知晓,但是他还是一切都选择了接受。
中愈想要教老百姓识字或者说是培养更多的年轻人的时候。
建文皇帝朱允文是非常愿意的,但是他却有着他的担忧。
“中愈,朕知晓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朝廷好,为了大明的江山好,但是真不得不问你一句。太祖高皇帝钦命士农工商,朕也知晓确确实实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也恰恰因为将他们束缚起来,他们才会专一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也会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他们的时候,朝廷可以迅速快速的将他们聚集起来。倘若,朕是说倘若真的如你所描述的那样,有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人读书识字,那如果他们都来当官的话,或者说他们懂得了更多的之后面临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朝廷可能装不下这么多的人。”
对于建文皇帝朱允文来说,如果不是一场叛乱,他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做很久,但是因为有了这一场叛乱,甚至这场叛乱差一点,把他赶出了京师,也就是说太祖高皇帝,他的皇爷爷,留给他的江山,差一点儿就没有保住。
所以这一场动乱之后,他更多的想的,是怎样保住大明朝廷。
至于他内心,要做一个千古一帝,到底有没有想过,没有人知晓。
不过看起来他还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不然也不会支持中愈做这样的事情。
换其他任一个皇帝来说,中愈所做的事情都有可能动摇根本。
但是这样的事情他也不得不做,因为这里是大明朝廷。
中愈既然已经来到这里了,他自然是要挣扎一下的。
他不知道自己以后到底做到什么地步,但是只要能做这一切都要努力。
“陛下,潜溪先生那样的人,只有一个。诚意伯那样的人,也只有一个。”
中愈没有再说其他的,只是提到了两个人。
潜溪先生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是大明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