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3章 不改变就被改变

大明影侯 醉颜7点5 4426 字 9个月前

镇江府那边人来人往。

这段时间因为方中愈在这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赶往这里,一时之间居然会在这里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消费会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才买,有人吃有人喝,还有人要租房,坐车。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他们来就要消费,消费就要有付银子,银子要流通。

中愈也没有想到,就因为他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

那些人没有其他意思,就想跟他聊聊,有的人拐弯抹角的不说别的,总之送了不少东西。

有的人现在中愈还没想好怎么交代?所以一律全部都拒绝了。

大家都不见这样,是最好的,免得说不清楚。

京师那边还有太多的想法,有些人去那方钟愈回去,但有些人又有些害怕,总之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意思,他们都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是现在这个事情必须要这样做。

中愈可能并不知晓,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了很多事情,而且这一次他临时改变主意,留在了镇江府,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机会,似乎只要抓住与他有关的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中愈并不清楚那些人的动机,但是还是去看了一些关于那边的消息。

京师里的那边的消息都在不断的传过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这件事情除了他别人也不知晓她做的这些决定有些东西也没有跟其他人说过,除了他自己也没有其他人知道他到底为什么留在镇江府。

就算是他身边的人也没有意识到中愈做这件事情,最后想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日子还是要过事情还是要做一段段时间内,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但是他们都被中愈深深的影响了,在这件事情上中愈从来没有放松过这个东西。

朝廷在这件事情上也从来没有放松,建文皇帝朱允文带领着他的朝臣们越来越多的在这件事情上做主。

兵部尚书齐泰齐大人这段时间,心里还是高兴,因为之前是他在中愈的支持下做那些事情,也是他把方中愈推荐给朝廷的,现在中愈做得这么好,他自认为他有识人之明,虽然别人,变着花样夸讲,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高帽子不愿意带,就算是其他人也没有放弃过这个机会。

这一段时间跟着他的那些人,心里都很高兴。

陛下似乎也有益于亲近兵部,所以这一段时间他们进攻的次数特别多,跟皇帝讨论事情的情况,也特别多。

编练新军不仅仅是现在要做的事情,也是以后要长期要做的事情,这牵扯到很多事情,不仅仅是军粮装备人员一系列的东西都要改革,卫所之兵,不能全全的改变,现在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做这些事情,所以要一步一步来。

还有的就是中愈之前给他的奏折中提到的东西都比较简单,只是一个轮廓性的东西,他需要更多的人将这些东西具体化实际化要有让朝廷能够快速的做这件事情的能力。

但是这一切还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只有中愈一个人,有21世纪的思想太多的人不能帮助他,他还得慢慢来。

虽然他也很着急,很急迫,但是有些事情急不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快速的揠苗助长。

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慢慢走,慢慢看,总会成功的。

中愈所做的这些事情,有人看在眼里,自然会相信,有人不太相信这些事情,但这也能说明他们确确实实就这样。

人们需要在某些事情上获得支持他们,也需要获得更大的利益,中愈现在能不能给他这些东西,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却也难。

活下来不容易,好好的活着,更不容易,在这个朝廷,在这个时代。

有梦想的人很多,有理想的人也不少,只是这一切,在国家利器的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北方的前线也就是之前的北平城,现在成了朝廷大军前线的指挥所。

驸马爷没有完全贯彻了圣旨的意思。操练新军,甚至按照中愈和之前锦衣卫训练的人人制定出来的训练大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练新军的运动。

北平城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一个好地方,那是前线,边塞最大的藩镇,但是里面的军粮完全可以说无法满足他们的饮食。

是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军人要吃粮食,没有力气怎么打仗,百姓要吃粮食,没人一起怎么生产,更何况,没了,粮食,他们恐怕,会成为最大的祸乱。

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她们的,但是现在留着南方源源不断地往北方运粮食,还有就是朝廷的有一部分大军已经南迁了,回来了,所以现在粮食还算是短期能够供应的上,但是长期这样下去肯定不是这样,可以做成功的,所以驸马爷梅殷和魏国公徐辉祖还在考虑怎样解决后面的事情。

之前往回走的百姓们,现在也尝到了甜头,他们发现朝廷的军队似乎越来越军纪严明了,对于他们并没有冒犯。

在他们回来之后还有朝廷这边的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似乎现在这一块卡的特别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紧,因为的缘故,有人盯着他们,他们自然也不敢太过放肆,所以这件事情居然执行的特别好,老百姓们越来越体会到了一个强大的大明王朝至少目前是这个样子的。

押送燕王朱棣的人马走的很慢,虽然他们走得很密,但是自从上回的事情出现之后,他们都一直是夜行昼伏。

虽然说燕王朱棣的人马大部分都被剿灭了,但是除了张辅的那一只人马以外,还有不少逃亡在外,如果真有一些什么人想要就冤枉诸暨的话也是一个大麻烦,所以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都想尽快地将燕王朱棣送往京师朝廷发落。

燕王朱棣本人倒是看得很开,反正现在已经这样了,朝廷这边似乎也没有要加害他的意思,这边严阵以待,一直都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燕王朱棣也没有发现其他的不妥,他似乎发现队伍里面有不少锦衣卫的人,也许跟那个年轻人有关吧。

燕王朱棣不愧是一个王者,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想的很清楚,方中愈在这件事情上起的作用不可估计,但是现在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他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影响着军队影响着这些人,所以燕王朱棣看起来似乎有一些开心。

之前的那种颓废,已经完完全全改变了,虽然他很冷静,但是离那个位置那么近,然后又被打下来,自然还是有一些想法的,大和尚,姚广孝,死了之后他也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到底是他的野心太大,还是别人撺掇,还是当年太祖高皇帝,给他留下这个机会,都没有办法解释了,斯人已逝,这些都成为了谜团,也许不会被记起,也不会被后人传说,只是那样就那样。

燕王朱棣能够沉得住气,并不代表其他人就可以,王世子朱高炽还有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心里都有些难受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害怕,他们不知晓到了京师之后,命运会是怎么样的,毕竟他们挂着叛军的名号。

再加上燕王朱棣隐瞒了一些消息,他们也不能从周边获得一些消息什么的。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切,所以心情并不是太好。

燕王妃徐氏在这件事情上反而就看的很淡然了,作为燕王朱棣的枕边人,她也猜到了自己王爷的意思。

看到王爷如此淡然,所以她的担心倒是小了很多。

之前的那种担心,现在也收在肚子里。

之前王爷做的决定,没有跟她商量,燕王府就那样投降了,现在她发现也许这样也是一件好事。

她还要回京师去见见他们徐家人。

在北平城的时候他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魏国公,徐辉祖。

这个时候还是要避嫌的,魏国公徐辉祖并没有去见她。

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恐怕只有徐辉祖才知道。

朝廷那边现在也正在争议这些事情。

有大臣一直在问该怎样处置燕王朱棣,但是很可惜,建文皇帝朱允文这个时候一直保持着沉默。

他们都猜到了皇帝可能有些难以处理,但是他们没有猜到的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和中愈已经商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