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事情就大反转。
李植又立功了。
李植像是一尊战神,进入辽西不过一个月就大杀八方。先在笔架岗炮轰杜度,又在何家坳大败济尔哈朗,击杀鞑子大将鳌拜。除了李植,其他的明军在清军面前不是溃败就是中伏,更加衬托出李植兵马的关键。
天子所言李植是中流砥柱的话,此时听来,当真不虚也。
洪承畴的这第二封捷报一入京城,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士子们十分尴尬。此前他们攻击李植,如今李植却在辽西救国。李植又一次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而他们这些攻击李植的士人,一下子变成了站在中流砥柱敌对面的屑小。
救国良将,干什么都是合理的。李植在山东办报的事情,一下子也变得十分正确。百姓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下士人,鄙视他们阻挠李植办报的行为。
不就是想把持舆论,不让兴国伯获得话语权吗?
兴国伯为国为民,几次力挽狂澜,忠心天日可昭。这些士子这么怕李植抢夺他们的话语权,可见他们平日里说的话,对国家恐怕毫无益处。
甚至已经有人跳出来说,文人们把持舆论,处处损国家利私人。所以兴国伯才为了国家不得不争夺话语权,办报纸让百姓明辨是非,还大明一个公正言论。
若是让鞑子入关了,不知道多少州县要被屠杀,多少家庭要妻离子散?多少人要剃发为奴?兴国伯这是真真的救国良将啊!
《青山口》的大戏,又再次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酒馆里开唱。百姓们一听到戏里李植那句“咱一生为国为民,便是奴酋黄台吉来,我也不惧他”的台词,便雷鸣般地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