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集体收入添一笔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 席祯 4474 字 10个月前

“哥我相信你。”晏晏小大人似地安慰他。

大概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了,阳阳搂住弟弟的肩:“弟还是你最好,咱妈都不相信我。下回我也不信她说的话了,我就信你说的。”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兄弟俩相互抱团取暖。

暖暖捂着嘴偷笑,随即跑到她娘身边,促狭地指指兄弟俩:“娘你看。”

暖暖喜欢叫盈芳“娘”,兄弟俩则习惯喊“妈”。

反正都一个意思,家里人也就由他们喊。一路喊到现在,暖暖喊习惯了,盈芳也听习惯了。

“小心点,山路不比平路。”盈芳悬着牵住她小手,不再让她窜来窜去。

“拾掇得真不错。”一路上,老爷子感慨,“想咱们刚来那年,上个山还得靠铁耙开路,哪像现在,一路石头台阶,走起来既不累,又清爽。要是还像当年那样,老头子我估计爬不动咯。”

“爸,你不说我还没注意,这几年你的老寒腿似乎没再发作过了。”

姜心柔看了眼老爷子的腿。想刚来那年,走个地道都气喘吁吁,倒反这几年,爬个山、上个坡都脸不红、气不喘。当然了这是好事,高兴都来不及。

“那可不!”老爷子提起不再复发的老寒腿一脸嘚瑟,“没见我早上打一遍逍遥拳、睡前喝一盅乖囡泡的药酒,双管齐下,要是还发作,那可太没天理了。”

大伙儿都笑了。

暖暖甜甜地说:“太爷爷,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哎呀呀,暖暖丫头咋能这么乖呢!”老爷子开心地哈哈大笑。

几乎是一路笑着来到山腰。

“太爷爷您瞧,那里就是爸爸上班的地方。”

看到标识禁区的木排,暖暖懂事地指指群英寨方向。

“对!所以咱们不能去打扰,咱们去那边。”老爷子手杖一指前边不远的竹林。

“那边我去过,妈妈带我们来挖过笋。”欢笑了一路,阳阳又开始抢答,早把方才的不愉快抛置脑后了。

“现在也可以挖啊。这个时候的笋也还嫩的,咱们挖几株回去炒酸菜。”

“对啊,既然来了,不如去挖些笋,带着去野炊的时候煮汤喝也好啊。”

大家都跃跃欲试想挖笋,干脆卸下背篓、竹筐,在竹林里忙活起来。

三胞胎纯粹是打酱油的,论出力根本指望不上。

一来嫩笋都埋在地下,没点观察力发现不了;二来挖笋得有工具,还得有技巧,这些他们都不具备,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不过看他们兴致这么高昂,盈芳也不好打击他们,不时夸几句“干得好”、“宝贝蛋好棒”,把人哄顺毛了,开开心心到一旁耨野菜去。

常吃的几种野菜,宝贝蛋们都认识,并且常往家里搬。毕竟农村的春天,山上、地里的野菜简直和野草一样疯长。要是下过雨,那就更像雨后春笋、冒发个不停了。

像荠菜、野苋、马兰头那是随便挖。水葱、水芹菜偏爱湿润的环境,得去山溪边找。

农家娃别的指望不上,但天好的时候、拿个小铲子去山脚挖挖野菜、抓些蚯蚓毛毛虫回家喂鸡鸭,这是常干的事。

虽说盈芳家不缺劳动力,也不缺吃的穿的,但这方面从不娇惯他们。同龄孩子能帮家里做什么,她家孩子也能做。

因是绕的前山,一路上没碰到上山耨野菜、捡柴禾的村民。

前山如今也大有改变。

通往群英寨的地道早已正式启用,并且地道内部也进行了整修,不像一开始时那么坑坑洼洼,相反还平整的很。小推车在里头跑都没事。很多物资进出群英寨,就是从地道走的。不过一般都选在晚上。

地道口被一圈密密麻麻的荆棘树围了起来,外头又修了一座横截面比较宽的岗亭,一天二十四小时有群英寨队员轮流看守。

岗亭附近有条山路,并非后山那种上下山的人多了踩出来的自然山路,而是宽度一致、并镶嵌着磨圆碎石块的平整石阶,一级一级通往山腰。

这么一来,大伙儿还道岗亭是用来给人指路并维持上下山秩序的,看卫兵扛着枪、表情严肃一言不发躲都来不及,谁会往荆棘丛后头瞧啊。

平整的石阶一路往上,途中经过泉水潭。

不过如今泉水潭里的鱼没那么容易捕捞了,许是抓的人多了,鱼的数量一天天减少,幸存的大都经历几度生死考验,狡猾得很。

不过由于潭水很清,石壁上又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汇入,农闲时喜欢上这里玩的年轻人、半大孩子还真不少。

渐渐的,不光雁栖公社,隔壁公社的人也知道近山坳这头的雁栖山有个很清幽漂亮的水潭。节假日要是有城里的亲戚来家里做客,问及附近有啥好玩的,实在想不出,就会带他们上这儿来。

还别说,瀑布、潭水、满坡烂漫的映山红,还真让那些平时鲜少接触乡野风景的城里人赞不绝口。过年过节天气好,领着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田地的城里娃上这儿溜一趟。

向荣新见来玩的人这么多,某次陪萧老爷子喝老酒,开玩笑说城里的公园还要收门票呢,这里不收门票还让他们采蘑菇、挖春笋,便宜他们了。

老爷子就提点了几句:“收费不现实,总不能派人成天在那盯着吧。地里的活还让不让人干了?但你可以派人在山脚支个摊,天热时卖卖凉茶、瓜果,天凉时卖卖煮鸡蛋、烤红薯、煎馒头什么的。价格么参照城里饭店来。来这里玩一般不会特地带吃的喝的,这么一来,集体收入不就又添一笔了么?”

向荣新听得眼睛锃亮,猛一拍大腿:好主意啊!那些公园门口不也有国营小卖部么。集体的地方搞个集体小卖部,不冲突啊!

不过既然是长久买卖,那山上的风景就更需要维护了。勒令村民不许随地大小便,尤其是各家的熊孩子,不准往水潭里撒尿。水潭是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

向荣新还拉着身强力壮的年轻汉子,吭哧吭哧把一块大青石竖在了水潭旁,并让石匠在大青石上刻了仨字:泉水潭。

他倒是想起个“仙人潭”的名字,顺便再编个仙人曾在这个潭里洗脚的典故。这噱头多好啊,肯定能吸引不少城里人来这儿玩。

无奈这几年铲除一切牛鬼蛇神的事例没一开始那么严了,但身为公社书记,他要是敢带头作案,那后果也是不敢想象的。只好实事求是地沿用了村里人随口叫叫的名字。

大青石一竖,这档次一下就提升了。

随后又在草坡边缘靠近山腰的地方种了一圈山里挖来的野梅树。结的果子酸涩难吃不去管它,二三月份开起花,一水的浅粉红,吸引得正月里上亲戚家做客的城里人老稀罕了。

完了还在山腰处那片半亩地开阔的平台上,修了座能躲雨的八角凉亭,凉亭背阴处种了几丛从竹林移栽来的紫竹,这不档次立马又往上提了一截。

凉亭往东竖了块木牌,上面写着“群英寨地界,闲人勿入”,表明这是禁区,不能随便闯的。

不过就算有不怕死的往里闯,最后也会被寨口那两米高、四米宽、绕着密密麻麻铁刺的铁栅栏大门以及门里边两条凶神恶煞的军犬逼退。

凉亭往北和后山相连。因此有了这条人工开凿的山路,既方便了群英寨成员绕开村寨自由进出,也方便了上下村民抄近道去码头。

公社支起来的杂货摊就开在码头和上山口的中间,木头搭建的一间四方小屋,这就是雁栖公社的集体小卖部了。等大桥开通,相信这里会更热闹。

节假日又碰上好天气,向荣新就派社员过来开张。

为了争这个名额,个别几个妇人吵得可凶了,差点还为此打起来。

也不怪她们斤斤计较,看摊的活和代销点上班差不多,不累,还能挣六七个工分。家里有老人、老人耳不聋眼不瞎又走得动的路,谁不希望来看摊子。同样挣六个工分,看摊轻松多了。

向荣新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上岁数的老人来接这个活。可两个大队加起来,符合条件的老人也不少啊,这不就争起来了。

最后是抓阄决定——愿意来看摊的老人参与抓阄,根据抓到的序号排队看摊。按月轮,这样谁也不吃亏。就算今年运气不好,轮到大冬天或是大夏天,但来年就可能轮到春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