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六章 目标大都的赛跑

历史粉碎机 木允锋 4314 字 9个月前

而张士诚在大举移民徐州并且迅速重开利国监,然后制造出他的燧发枪后,也已经开始了北进,虽然朱元璋的路被堵,齐头并进的竞争者少了一个,但他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因为陈友谅的先发优势明显,后者还有张定边这尊战神,而他唯一的优势就是控制运河,所以他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陈友谅进运河,后者的目标明显就是临清,只要张定边的大军夺取临清,那么就可以抢在他前面进入运河。

那他也就没什么戏了。

所以他的第一批燧发枪和大炮造出来后,立刻就开始从徐州北上,并且利用元军都被陈友谅吸引过去的机会,迅速夺取东平并进军东昌。

而王保保死守的核心也变成了大名和东昌,他的进步明显,虽然燧发枪他真不会造,但大炮和火门枪他是会的,尤其是他还有骑兵上的绝对优势,虽然他的骑兵已经打不过张定边的汉军骑兵。可他有数万骑兵,这一带又是最适合骑兵的地形,辽阔平原就跟牧场一样,北方的城池当年就多数平了,也就剩下几个要塞级别的,哪怕他玩游击战也非常方便。

最终目前的北方战场,已经集中到了大名,临清,东昌这三个点,王保保死守,同时以骑兵游击攻击对手后勤线,重点是张定边的。

张定边和吕珍分别攻大名和东昌。

但互不支援。

事实上两家都互相派人伪装成元军攻击对方后勤线,这一点也是不可避免,甚至吕珍干这个的热情超过进攻元军的热情。

张士诚就是在拖。

他现在因为大炮和燧发枪产量都不足,所以吕珍缺乏攻击力,很难打开东昌,但这是因为他是最晚开始火器化的,他需要的只是时间,他只要能拖陈友谅一年,那么利国监的产量就上去了,那时候他就有足够的攻击力打开东昌,说到底运河优势在他,所以这时候哪怕偷偷摸摸帮助元军甚至和王保保达成默契,他也要阻挡张定边的大军打开大名打开临清。

话说如果他们合作,恐怕这时候王保保早完了,但有了张士诚的暗中配合,尽管打得相当惨烈,但在得到了元顺帝在北方拼尽全力,一批批不断给他拉来的援军后,他仍然死守在这三个点。

后者也拼尽全力了。

元顺帝很清楚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如果这一战失败,那么他就直接跑路好了,所以他把还能调动的所有军队都调来投入战场,北方草原,东北,原本留守山东半岛和上党的,这些统统调到战场,反正只要这一战失败这些地方也就没有守卫的意义,包括山西的孛罗帖木儿在得到了元顺帝的一些保证后,也勉勉强强派出部分军队出太行山袭击陈友谅。

但关中四将还是看热闹,他们继续在潼关作壁上观。

这些家伙理由充足。

一是他们要守关中,二是他们要南下汉中伐蜀顺流而下抄陈友谅的后路,但就是喊了这么久却没有一个踏入秦岭的,倒是万胜在从云南撤出后紧接着开始攻陇右了。

总之此刻天下形势已定。

黄河,秦岭以南全部归大宋,大宋的汉,吴越二藩和元军在河北做最后决战,大宋吴藩在全力造船准备跨海远征大都,其他各藩和各路在修路搞内部建设,而元朝还理论上控制秦岭黄河线以北,但实际上在保卫大元的就一个王保保,其他人都在看热闹或者提供有限支援,整个天下的焦点就是临清,大名,东昌这个三角形的战场。

其中焦点的焦点是大名。

云南就这样迅速平定……

包括留在大理的段家也没有再继续抵抗,既然接替段功的是高家,那大理百姓抵抗个屁,段高两家一君一相都统治他们几百年了,后期大理国实质上主政的就是高家,大理国被元朝灭亡时候也是高家带着他们抵抗,反而段家早早投降了充当蒙古人的爪牙。至于把段家嫡系内迁这个也跟老百姓无关,大理百姓对段家早就没什么感情,当年大理国也是起义不断,蒙古人来时候还和段家合伙镇压百姓反抗,把他们搞走大理百姓只会拍手称快。

同样其他土司也没有反抗。

他们没有反抗的必要,无非过去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难不成他们还对蒙古人忠心耿耿?

总之云南正式纳入大宋版图,然后变成大宋的云南路,原本的下属各路变为各府,原本流官里面蒙古人和色目人统统处决,由汉人僚佐来替补,原本世袭的土官继续留任。新的云南置制使方国瑛率领一万实际上是线列步兵的宋军驻守昆明和大理,在经过汰弱留强后,将投降的各军进行整编最终保留三万人,这三万人同样也归方国瑛节制,分别驻守各地,最终云南驻军就维持这四万人。而云南宣抚使高明寿主政务,因为没有大宋朝廷所以地方官员由他任命,税收也暂时由他负责,但税收里面应上缴部分交给杨丰另外任命的官员,这笔税款也不是真交赵林儿,而是留在云南一部分供应驻军,一部分用来修路。

把云南境内所有主要道路,包括延伸到缅北和老挝境内各土司的道路全部进行扩建,以保证其能够通行四轮马车。

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从步头到昆明,从宜宾到昆明,从昆明到缅北这三条路,必须优先在三年内建成,只要这三条路建成,那么云南这地方也就不会再出任何问题了,无论谁想割据都不具备条件了,而且杨丰的印度洋贸易通道计划也就大致完成,剩下的就是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了。

杨丰在云南待了三个月,期间迅速用他的神迹震慑住各地土司,紧接着就带领剩余包括铁人军在内三千人北上贵州。

播州杨家同样立刻投降。

反正他们也没别的选择,他们被明玉珍,陈友谅包住,云南归宋他们就变成被包围了,更何况播州杨家在宋朝也算世代忠良,据说原本播州杨家一脉在北宋就断了,后来继承其位的是杨业曾孙。杨延昭之子出使播州,和播州杨家叙其宗族发现都是北魏杨均之后,于是就把自己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播州杨家,此后播州杨家都是杨贵迁一系,准确说他们是杨六郎的后代。这一点真假不好说,但播州杨家在宋朝的确表现很好,尤其是后期包括钓鱼城之战在内守卫四川的各场大战中,播州杨家都是主力,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南宋的西线。

既然这样他们当然也要得到大宋皇帝陛下的优待。

杨铿被封郡王。

兼领新设立的贵州路宣抚使。

原本贵州只限于贵阳,而现代贵州所属被四川,湖广,云南三省分割统辖,杨丰直接把大致相当于现代贵州除湖南外的部分凑成贵州路,完全交给杨铿统辖,但另外留下方明善率领五千线列步兵驻守贵阳。这五千里面有三千实际上就是他的铁人军,后者的装逼任务已经完成,改为线列步兵留下,包括他们那套华丽的盔甲和武器也都统统留下,至于贵州其他军队解散,毕竟这地方穷,也没有必要养太多军队。

此外还有就是修路。

贵州同样也是一个丫字形道路骨架,贵阳为中心,分别通向昆明,桂林还有重庆,还有一个额外的是从宜昌经恩施入川,也就是当年杨丰去找秦奶奶的那条。

标准还是通行四轮马车。

反正这时候也没朝廷,而且短期内也不会有,无论哪里也都不用养活皇帝和文武百官,那些有争天下任务的不用管,这些没有争天下任务的闲着干什么?他们又不可能给老百姓减税,甚至原本需要自己养活的军队数量都锐减,抄各地蒙古和色目人家时候又都发了点横财。

那么就修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