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亮亮的职位纵然在刘备手下其实也不是很高。
军师将军。
这也是杂号将军。
刘备手下目前一大堆这样的杂号将军,从法正到简雍等人头上统统都有类似的头衔,但亮亮的另一个职位,署左将军府事这个就比较有实权了,刘备的左将军是可以开幕府的,同样他也可以自己为幕府聘请僚佐,而诸葛亮就相当于这个僚佐首领。
但这不是官职。
这是刘备自己礼聘的。
这个与朝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孙权没有来人吗?”
杨丰看了看剩下的人说道。
“回陛下,建业距此数千里,且逆流船行艰难,讨逆纵然得到陛下巡幸的消息,一时间也难以至此。”
亮亮说道。
实际上远没这么简单,他们和孙权已经是战争状态,此前吕蒙已经夺取长沙和桂阳,只剩下郝普还在零陵坚守,关羽率主力到达益阳,鲁肃所部同样到达益阳,接下来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单刀会了。但杨丰的乱入打乱了进程,孙权接到杨丰巡幸并要求各方停止战争的圣旨后,完全被这诡异的情况搞懵了,尤其是北线曹操因为没有征张鲁,所以按杨丰要求增兵合肥,孙权害怕他这边和刘备打起来张辽和曹仁突然南下,也没敢再继续得罪刘备,毕竟曹军要南下他还得指望刘备帮忙。
但原本历史上拿下成都后紧接着增援荆州的刘备,也因为要北上接驾没有南下,荆州前线依旧是关羽和鲁肃在益阳对峙。
实际上杨丰已经抹去了很多事情。
比如曹操没有在这一年征张鲁更没有深入到巴西,然后张郃被张飞击败,孙刘两家也没有湘水划界,更没有划完界的孙权趁曹操还没从汉中返回跑去攻合肥,然后搞出张辽大战逍遥津,把孙权一顿揍老实了,这些原本历史上都是在这一年发生,原本历史上这可以说是奠定三国格局的一年,但这些大战全都因为杨丰的乱入而消失。
不过刘备这边也没有得到孙权派出使者接驾的消息。
话说这也情有可原。
毕竟建业离这里太远,刘备能派人到张鲁那里,是因为无非就相距几百里,哪怕从成都北上也不过千里,而且道路畅通,骑兵跑快点用不了几天,但孙权若派人来,哪怕是从江夏启程到这里也是三四千里的漫长路程,而且还是水路逆流而上,还需要过三峡,最少也得走上几个月,从建业启程的话得走近五千里,这个距离已经很恐怖了,所以他那边不单独派人到成都接驾而是到江陵等待也完全说得过去。
“哼!”
杨丰冷哼一声。
杨丰的计划对刘备有利。
事实上谁都明白真正的谈判毫无意义,因为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孙刘如果要入朝那么就必须恢复三公九卿制……
叫什么不重要。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好,司徒,司马,司空也罢,但必须恢复到三公分管军政的格局,曹操的丞相肯定没人争,刘备和孙权必须分剩下两个,然后三公分管九卿,三个人共同掌管朝政,可以说这是他们的底线。另外益州刺史必须得是刘备的人,扬州刺史必须是孙权的人,荆州各郡太守也必须分割,九卿之中孙刘两家也必须有人,孙刘还得依曹操例封公,如果曹操想往两人属地太守任命太守,对应的两人手下亲信也必须有人在北方同等级别的郡担任太守。
还有一点最重要。
两家的军队必须保留,至于番号之类无所谓,这时候包括曹操手下也是有州郡兵的,随便搞个镇南将军镇西将军辖区之类的,然后任命各自亲信担任,也可以明确军队数量限制,但必须保证两家合起来不会比曹操弱。
那么这些曹操会答应吗?
光一个恢复三公执政他就很难答应。
那样他得丢掉军权,丢掉百官的监察权,孙刘想合伙搞他,只要找个御史弹劾他就行,没有军权的他几个衙役就能拿下,这样的傻事就算他能干他的儿子和亲信还不干呢!曹操身后也是一个庞大集团,只要曹操下台这些人的前途也基本上没戏了,尤其是一直追随他的寒门亲信更是从此再无上升希望,诸曹夏侯两家的武将同样也会逐渐被排挤出军队!
他们肯定不会这么傻的。
这样杨丰的计划看似很令人无语但却是最有效的。
它提供了解决途径。
而且会盟观兵本来就是少不了的内容,谁都明白谈判后面必须有武力的威慑才行,单纯喷口水有个屁用,只不过春秋时候都操演,而这一次变成真打,但既然皇帝陛下有活死人肉白骨的本事,那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更重要的是有人数限制啊!
这样孙刘就不需要面对曹操背后庞大的人口基数了,双方的实力差距说白了就是人口差距,孙刘加起来人口也赶不上曹操,这才是曹操对他们始终保持绝对优势,而他们只能依靠江河山川为屏障防御的原因。但限定人数就不用担心这一点,他们可以集中全力武装训练一支最精锐军团,然后开过去和曹操比武,单纯将领和士兵素质装备水平他们其实丝毫不比曹操差,无论孙刘手中都有大批数十年战争磨练出来的精锐,同样也有大批经过无数次血战检验的猛将。
这一点上他们和曹操没有差距啊!
然后以此示威。
如果他们能够获胜,那么就可以使曹操畏惧屈服,然后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
所以这对他们有利。
在明白这一点后,刘备立刻就无话可说了。
到这时候其实他也没有别的心思了,所想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为自己这边争取更多利益,好在对于分曹操权这一点上,他和孙权甚至和北方世家集团乃至皇帝都是盟友,这场弭兵之会本质上就是坑曹之会。所以关键的选择是在曹操那边,但曹操那边由皇帝陛下镇着,如果曹操能在皇帝陛下压迫下屈服承认最后的结果,那么他们当然不介意在得到足够好处的情况下结束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