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二王相会

盛唐剑圣 无言不信 2464 字 2024-04-20

神龙元年二月,五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国号唐。

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唐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而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恪的后人再一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对母亲非常孝顺,与家人相处也很和睦,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

景龙四年,李祎任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本来作为长子,李祎应该继承爵位,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祇,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之后李祎出任德州刺史,此后又调任蔡、衢等州刺史,他为官数年,政绩非常出色。

由于李祎为官清廉,治理严办,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李隆基对之也非常器重,被朝廷日渐重用,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

后来因母亲去世,李祎丁忧三年。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但李祎心怀至孝,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

李隆基准许。

三年期满,李祎丁忧期满复出,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掌握军权。

荆南武陵,五溪蛮族首领覃行璋作乱,李祎奉命前往讨伐,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余级。

邕州贼帅梁大海拥宾、横等数州反叛。李祎再次出战,生擒梁大海等三千余人,斩余党二万余级。

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陈行范自称帝,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割据岭表。李祎、杨思勖率兵南下,平定泷州之患,加封为信安郡王。

大唐疆域有十大节度使,但细分起来以四人名望最高。

裴旻当之无愧,西方称雄。

张守珪立足东北十数年,不管局面怎样,确实也护住东北疆域。

他们两人是老牌名帅。

而西南的哥舒翰与江南的李祎则是后起之秀。

哥舒翰一战灭南诏,虎步南蛮。

李祎纵横岭南一带,名副其实的江南守护神。

相比张守珪的拖拖拉拉,李祎的三战胜得可是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原来是信安郡王,公之威名,旻也是如雷贯耳!”

开元十九年九月十五日!

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天气黑蒙蒙的,阴阴暗有下雨的迹象。

裴旻一早就出了门。

今天是十五日,也就是望日。

唐朝的朝会有追朝、常朝、会朝、大朝四个说法。

追朝是临时临急来的朝会,朝廷遇到面临水火意外灾害,有紧急军情甚至政变这些突发事件时的聚会。

常朝即是每日的例行公事。

会朝是每年的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和冬至日这两天,也是最大的朝会,九品以上官员全参加。

而大朝即是会朝之后,最常见普遍的朝会。

每月的朔,望两日,也就是初一、十五,满朝文武都要参加。

尽管李隆基卧病在床,无法主持,身为太子的李琰,却已经开始担负起了监国的重担。

虽然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在李元纮、裴旻的支持下,也能处理好一切事物。

一路向皇宫而去,沿途上皆是赶往皇宫的官员。

裴旻是策马而行,沿途的官员都向他问好打招呼,态度友善热情。

裴旻这些日子以文宗的身份,结交长安名士,让他原本就极佳的名望更上一层楼,京中官员莫不想与之交好,成为入府宾客。

裴旻也熟能生巧的与周边官员打着招呼,身为尚书左仆射,六部要务皆在他一身,所需要的人脉远比门下省、中书省更要强大,在这方面也尤为注意。

进入兴庆宫的兴庆殿。

裴旻身为宰辅大臣是有权利在朝会开始之前,在偏殿小屋奉茶休息的。

这个人性化的设定原本是针对宰辅大臣大多上了年岁而设,裴旻并不觉疲累,却也没有特立独行。

在殿外与一众人打了招呼之后,走进了偏殿。

这一入偏殿,裴旻意外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不免将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这一看,眼前不由得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