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郭李本性(二合一)

盛唐剑圣 无言不信 4592 字 2024-04-20

“店掌柜,来十斤酒,十一个小菜。”

他说着,找了一个空位坐下,全程没有一个笑脸。

在他身后的兵士一瞬间你眼望我眼,有些尴尬,原本的欢乐的气氛不在了。

一位文质彬彬的校官打着圆场道:“先来十斤,不够再说。听说长安的酒比朔方的酒好喝更烈,我还不信这个邪了。都是酒,还分地域的?我们今日就好好尝尝长安的酒是不是那么神奇!”

他招呼着众人坐下,来到之前那人的身侧,低声道:“这难得来一次京城,又不在军营。一起出来喝酒的,光弼就别守着那点规矩了。”

叫光弼的首领,听朋友这般说来,点了点头道:“你们随意!”

校官大松了口气,要是他不点头,这场酒必然会不欢而散。

辛京杲太了解自己这位朋友的脾性了。

他的朋友叫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契丹酋长李楷洛,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国公。出为朔方节度副使。

李光弼得父亲蒙荫,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现今以累积为左清道率,是他们一群人的首领。

此次他们一行人授命运送回鹘进贡给朝廷的战马、皮革,一路来到了长安。

朔方是唐王朝的边境,偏远苦寒,哪里有长安繁华,一众人初到长安,就是乡巴佬进城,看的眼花缭乱。

几人一起哄就一起出来聚聚餐。

李光弼什么都好,唯独过于严肃这一点让身为朋友的辛京杲很忧伤。

自认识李光弼的那一天,辛京杲就没见过李光弼笑过,在他的印象中自己这位朋友,一直以来都是绷着张脸的。

他在治军上极为严苛,为人处世对人对己皆是一本正经,不懂变通,让人敬畏。

就如今日,一众人出来玩,要是还守着在朔方喝酒只喝一斤的规矩,必生怨言。

他们九人把酒言欢。

李光弼却竖着耳朵,听着邻桌的行脚商人说着西方的战事。

“都说那西域狮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纵横西方,所向无敌。那是因为没有遇上我们大唐的裴国公,一遇上了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吃败仗的份。就算吐蕃、大食国一并来,裴国公怡然不惧。一边安排王忠嗣将军进攻青海湖,一边自己迎战西方狮王……”

“西方狮王有御兽的本事,数十头战象冲击我朝的军政。战象最大的高达两丈,就跟城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裴国公却不惧,他可是剑圣,剑术天下第一。就见他刷刷刷的几剑,就降服了所有战象,反驱使着战象杀向了大食国……”

“不只如此,他还派人放过了传说中的昆仑山,攻打下了那个,叫什么……吐蕃要地,成功的为我大唐开拓了三千里疆域……”

听着行脚商人夹杂着半真半假的说着西方的战局,李光弼眉头有些飞舞,听得津津有味。

辛京杲也留意到了,听了一会儿,轻声说道:“这是说故事呢!”

李光弼立刻低声肃穆和道:“休得胡说,你不了解情况。即便这过程有所溢美,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我大唐能有今日,幸有国公。若非国公,力挽狂澜,凭借一己之力,扭转西方局面,我朝或许便会因南诏破局而受严重损失。”

辛京杲很少见自己这位朋友这般模样,奇道:“光弼很崇拜裴国公?”

李光弼那张绷紧的脸上,难得有些松动,说道:“那是自然,小时候父亲就跟我说过国公的事迹,要不是朝廷安排我在朔方任职,我都想去姑臧投军。”

他们正说着,邻桌却说起了朝堂上的一则大事。

张说罢相,为御史台收监。

有人道:“听说御史中丞宇文融与张相不和,张相落在他手上……”

又有人说:“进了御史台的台狱,张相怕是凶多吉少了。”

此时还有人长叹一声:“要是裴国公当年的御史台犹在,哪会有今日情况?”

也不怪裴旻突然提高了声音。

西域这大半年的战役,裴旻打的实在有些憋屈。

实力上的差距很难改变的,这也是为何军队重治一说。

军队越强,可行性越高,指挥起来自然顺手。

阿拉伯如若秦朝一般强军的军事制度,还有信仰的洗脑加成,注定了他们的兵卒强悍。

而裴旻麾下只有从河西、陇右带来的四万兵不逊于他们,安西军、北庭军都要略逊一筹,不过也有一战之力。

其余的西域诸国的兵士,裴旻实在头疼。

也许是在唐王朝的庇佑下,他们太过安逸,战斗力很是提神。

那兵卒聚在一起,裴旻几乎以为是哪里的难民聚在一起了。

不安排兵士掠阵,都不敢让他们上阵。便是如此,每次派他们上阵,都不免提心吊胆的。

故而裴旻带来的河陇之兵压力极大,守的也极为被动。

裴旻打了十多年的仗,还是第一次给压的如此憋屈,心底憋着火。

现今青海湖战事以了,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兵士调来,正好缓解缓解心中的憋闷。

若说哥舒翰征服南诏,让唐王朝走出了南征失败的阴影。

王忠嗣攻占青海湖就大大的刺激了唐王朝上下的民族荣誉感。

举国欢腾!

吐蕃是唐王朝的宿敌,从贞观朝的松州之战开始,一直到现在,皆是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两国之间迄今为此,百年时间,大战十数次。

其中包括大非川之战、安西四镇争夺战、青海湖争夺战、冷泉及大岭之战、素罗汗山战役、洪源谷之战,这些动辄十万上下的大规模决战。

唐蕃之间,胜负参半。

即有大非川、青海湖、素罗汗山之败,安西四镇丢失,也有冷泉、大岭、洪源谷的大胜,以及安西四镇的收复……

但是唐王朝对外战绩,痛心疾首的几次大败,皆是吐蕃造成的。

可想而知,对于吐蕃,唐王朝上至朝廷,下到百姓,心中的忌惮与敌视。

而今吐蕃赖以生存的青海湖居然为唐军攻取,这实在是天大的喜讯,大涨民众的荣誉感。

左卫将军郭子仪带着几分疲累的回到屋中,想着王忠嗣年岁与自己相差无几,已经名动天下了。

还有高仙芝,年岁比他还小,却是一战成名,现在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而自己?

虚渡十年时光,固然得到当年裴旻的引荐,得张说的器重,不住的升官,终究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

反而为同僚议论,说他走后门,难以服众,并不能融入京畿。

这并非是郭子仪的能力不行,而是性格使然。

郭子仪的性格过于求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好人,还是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类型的老好人。

这种老好人是最吃亏,也最令人看不起的。

要是郭子仪有显赫的身份另说,偏偏是一个寒门子弟,无任何背景。

这样的老好人,又在无多少功绩的情况下,给提拔为左卫将军,谁真正看的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