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赈灾大使

为首的捕头说的生硬,王旭也只能就此作罢,调转马车跟着三人往县上走。

九泉镇,距离县上有四百六十里,王家的马车与衙役的坐骑,都是有妖兽血脉的良驹,比普通马匹快了十倍不止。

早上出发,不到正午便赶到了溧阳县,离得很远就看到了溧阳县紧闭的城门,与徘徊在城门外的灾民。

“老爷,我二姑夫真是城里人,我是来投奔二姑夫的,您就让我进去吧。”

“您行行好,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赏口吃的吧。”

“这位大哥,你看我闺女长的多标志,只要两斗米,这丫头就是你的了。”

灾民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城外,买卖儿卖女的有之,卖身葬父的有之,还有人头上插草在卖自己。

王旭的马车,经过一群难民时,离得很远,就看到一个难民倒下了。

周围人一哄而上,抬着这人的尸体往后面的树林去了,也不知道是在做什么。

“开城门!”

为首的衙役亮出腰牌,对着城门上的守兵喝道。

嘎吱吱

伴随绞绳转动的声音,城门被一点点拉开,留出一辆马车能通过的空隙。

王旭的马车,跟在三位衙役身后往城里走,无数难民则欢天喜地的跟在马车后面,试图跟随他们一起混进去。

“滚开,滚开!”

守门的兵丁,拿着皮鞭,木棒,对着后面的灾民抬手就打。

除了几个幸运的漏网之鱼,大多数难民又被赶了回去,继续留在城外等死。

进了溧阳县,里面的景色再次一变,多了几分外面没有的繁华。

城里人跟乡下人,说的再多也是不同的。

就算现代,某年闹粮荒的时候,乡下饿死的人,也是县城里的十倍、百倍以上,更何况是阶级对立更明显的古代。

溧阳县中,虽然过往的行人脸上,也多了几分惶恐与不安,可面黄肌瘦的却很少。

走到路口的时候,王旭还看到了正在搭建的粥棚,显然溧阳县不是没有赈灾,而是没有将赈灾的力度贯彻到乡下。

“到了,下马吧!”

穿过十几条街道,溧阳县的知县衙门,出现在了王旭眼前。

好气派的衙门,门口两个五米高的石狮子,往里是朱红色的大门,外面还有十二名衙役把守在外。

抬头看,溧阳县衙四个烫金大字,被写在高挂朱门上的匾额中,阳光一照金碧辉煌。

到了这里,两名跟班的衙役,就不往里走了,而是去了县衙中的班房。

只剩为首的捕头,带着王旭继续往里走,直奔县衙中的后花园而去。

寒冬腊月,县衙的后花园内,依然是绿意迥然,种植着许多不怕寒的植物。

一名五十多岁,穿着儒士袍的中年人,正在凉亭内与一位穿着县令官服,留着白胡子的老者对弈。

王旭赶到的时候,这盘棋已经下到了尾声。

执白子的中年儒士,已经将持黑子的县令杀得片甲不留,而县令不但没有焦急,反而在哪乐呵呵的恭维着:“胡大人的棋艺,远超下官百倍,下官还没明白过味来,就在不知不觉中输了啊。”

“程翁说笑了,要不是你有心事,我赢得也不会这么顺利。”

下棋的中年人,便是朝廷的赈灾大使,太常寺卿胡志明。

陪同下棋的老人,则是溧阳县的万里侯,溧阳县令程广荣。

“大人,下官那边还有公务要处理,先告退了。”看到王旭来了,程广荣起身告退。

从年龄上说,程广荣足以当胡志明的爹了,但是当官不是比岁数,三十少进士,七旬老举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管是前途还是背景,草根出身的程广荣,都比不上出身北方大家族,青云直上的胡志明,所以姿态摆的很低。

程县令一走,胡志明便收了围棋,头也不抬的说道:“你老师还好吧?”

王旭目光微眯,低头道:“家师一切都好”

“坐吧,我跟你老师相交非浅,在我面前你不用拘束。”

胡志明指了指程县令刚才坐着的位置,等王旭坐下之后,又说道:“因为一些事,我不方便去拜访薛大儒,回去之后,记得替我向你老师问好。

另外,赈灾的事你做的很好,这里看似天高皇帝远,实际上一直在朝堂诸公的眼皮底下,谁做过什么是瞒不住人的,日后是赏是罚自有定论。

最后,帮我给薛大儒带一句话,就说新政唯艰,那个人已经要寸步难行了,这场风波终是要过去的。

好了,我累了,你回去吧,回去后要记得刻苦求学,千万不要以神童之名自满。”

说了没几句,胡志明便下了逐客令。

至于下面的灾情如何,王家是如何赈灾的,胡志明一句都没问,看上去并不关心。

王旭起身告辞,心中满是疑问。

胡志明到底是干什么来的,难道真跟他说的那样,只是前往交州赈灾之余,路过溧阳县歇歇脚?

不对,要是歇脚的话,也不会虎头蛇尾的将他叫来了。

新政唯艰,难以持续,这句话应该是重点吧。

自己的老师薛牧山,之所以告老还乡,隐居三涧溪,便是因为党争失利,不得不急流勇退。

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王旭已经知道,老师当年在朝堂上的敌人是谁。

内阁首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严松,以寒门子弟为首的寒党。

严松与寒党,推行的新政不稳,是不是代表自己的老师,清流与士绅阶级的重臣们,要开始重返朝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