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纯熙的态度,令耶律思光暗生怒火。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耶律纯熙言行举止来看,说的一点都没错。
她不为契丹考虑,反而怂恿父汗前来长安。
此举可曾顾及父汗安危,是否为契丹前途考虑。
在长安生活后,变得都让他不认识了,简直与杨钺沆瀣一气。
盛怒之际,耶律纯熙低声再道:“三哥,从前王叔前来长安是谈判,现在你来长安是乞和。乞和必须有乞和的态度。
父汗前来长安,彰显契丹的诚意。
而你前来,能全权代表父汗吗?
若不能,皇上为何要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另外。若契丹降唐,契丹避免战火涂炭,百姓不必顾虑粮食问题,唐军同样能够减少伤亡,大家皆大欢喜。
若父汗拒绝降唐,皇上照样不会为难他,顶多两军在沙场真刀真枪再战罢了。”
国政之事,从来都非她所擅长。
然而,唐宫内藏龙卧虎,徐文诺,昭阳,林妙音,皆有精通国政,最关键,皇上对三人不薄,时常会了解皇上的图谋。
接见耶律思光前,她特意拜访徐文诺,向其询问解决契丹问题的方法。
徐文诺给出最好的答案,便是父汗前来长安乞和。
大唐雄踞一方,契丹龟缩弹丸之地,孰强孰弱,一眼明了。
在大唐勇不可挡的兵锋前,不管契丹做什么,有何图谋,若不向唐军投降,最终除遭遇唐军重挫,狼骑战死,族人遭战火涂炭外,没有更好的结局了。
闻声,耶律思光正欲反驳时,耶律纯熙起身,语调提高几分:“留给部落与父汗的时间不多了,三哥是聪明人,清楚怎么做。若固守己见,最终,将赔上契丹的前途。”
她诚心想帮助契丹渡过难关,可惜身为皇妃,皇命不可违,故而,惟有遵照杨钺的态度了。
争取帮部落把损失降到最低。
何况,相较族人被屠杀殆尽,降唐有失尊严,却勉强能苟且偷生。
有句话她不当讲,却颇有道理: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唐不可能国祚永年,契丹不灭族,总有东山再起时。
言罢,没有在招待耶律思光,独自向深宫内走去。
耶律思光躬身退出皇宫后,迅速返回驿站。
他心似明镜,九妹的态度,基本代表杨钺,代表大唐百官。
若拒之,必然战场刀锋相见,狼骑战死,尸横遍野,几乎不可避免。
若降唐,前途未卜。
最关键,他揣摩不透父汗的心思。
不知父汗是否为了部落,彻底放弃尊严,卑躬屈膝前来长安。
一夜苦思,辗转难眠。
清晨,耶律思光派遣信使出长安,马不停蹄返回松漠,向耶律尧汇报长安之事,道明杨钺的态度,耶律纯熙的建议。
皇宫!
暖阁内!
大唐皇帝杨钺,中书令高孝云,彼此正在低声交谈。
他们面容时而阴鹜,时而露出笑意,令人不知究竟何意。
得知耶律思光派遣快马出城,返回松漠,杨钺龙颜中笑意渐浓,斜躺在软榻中说:“耶律思光还算识时务。”
“皇上,多年来,耶律思光研读大唐政令,制度,民俗,向往大唐,曾经建议耶律尧效仿大唐,建立三公六部。
今日,他识时务,耶律尧未必识时务,甘愿以身犯险!”
高孝云微微躬身,道出自己的担忧。
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以雷霆之势铲除契丹。
岂料,耶律尧派遣使团前来长安乞和。
皇上又欲收复契丹狼骑,来年率军西征,契丹的狼骑,突厥的铁骑,作为前锋助大唐开疆辟土。
此举可能让契丹死里逃生。
杨钺轻笑一声,起身阔步走下高台,龙颜上笑意渐渐散去,面容阴鹜的说:“耶律尧不想以身犯险,可由不得他了。迅速给张玄衡传令,通知他,尽快率军向松漠逼进,给耶律尧添加点压力。”
希正计划已定,没有人能阻挡他的计划。
若耶律尧不识时务,干脆复出血的代价吧!
战,必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