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终决定为了自己与琴弦与女儿活着,他的音乐只属于自己。于是他辞去了为贵族演奏的职务,带着他的孩子住进了小木屋。17岁的马莱斯来到科博隆身边当他的学生。年轻的马莱斯才华横溢,科博隆的大女儿玛德琳很快与其坠入爱河。
马莱斯素来心高气傲,自然不肯在此山林之中交待自己的岁月,他与老师决裂之后,带着玛德琳来到了凡尔赛宫当宫廷乐师。
音乐与物欲横流的地方爱情却格外艰难,玛德琳渐渐沉沦于凡尔赛宫的流光溢彩的生活,后来在接连失去爱人和孩子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留下痛不欲生的父亲与另一个世界的人对话。
小屋里再也没有音乐。
最终,马莱斯终于意识到音乐的真正意义时,明白了宫廷乐师的身份实为蒙羞之时,他回到了小屋……
科博隆是17世纪巴洛克风格作曲家,电影也要用到不少他的曲子。而将巴洛克风格融入新曲子之中,不仅会符合电影故事的感官,也使得音乐风格更为和谐。
这个谁都会说,但克里斯还在后面写了几个融合巴洛克风格曲子的注意点和方法。
沈殊百味杂陈,这份人情,她的的确确还不了。
沈家不是普通门第,但在乐坛上也只是无产阶级,论财力,西弗尔特家族虽然不比沈家,但数百年的艺术世家传承积淀,也绝对属于不差钱的主儿。
沈殊翻看了一下剧本,心里有了个大致的框架,便进了组。
法国片的台词一直都是犹如诗句一般凝炼优美,加之法语念起来本就皎洁瑰丽,单是听台词就已经优雅之至。
一群演技怪物的集结是什么样子的?轻描淡写的汹涌澎湃,温雅内敛的固执己见,只消眉间一抖就是情绪万千。
连发梢都是戏。
犹如大部分欧洲文艺片,阿兰诺深深热爱使用欧式长镜头,虽然已经将近九月,但尼姆的阳光仍然缱绻不离,几个演员慢条斯理地对话。
影片节奏很慢,但连着细枝末节都是艺术填满的答卷,油画般的厚重雅致之感,犹如这个城市。
阿兰诺的电影里,音乐存在感一向很强,何况在这种以真实音乐家故事改编的电影里。他没有全然放手给沈殊,事实上沈殊写完还有一整个音乐团队审核讨论。
九月初电影就杀青了,沈殊收到了电影的粗剪带子。
……
“你知道吗?连我女儿的哭声都比你的琴声更接近音乐。”科博隆定定地注视着马莱斯。
……
“音乐和华服又有什么冲突?”
……
“有音乐的地方,爱情总是格外艰难。”玛德琳轻轻打着羽毛扇。
……
现场感官冲击力或许没那么明显,但沈殊在接到粗剪版本之后,把自己关在昏暗房间里观影之时,才深刻感受到暗潮涌动。眼前的电影每一帧都可以单独截出油画海报的质感,脑海中拍摄现场的直观感受纷呈。
色彩乱相间有一闪而过的光华。
写出一句旋律需要很久,但铺展成一首曲子,其实很快。
曲子名字直接用了《世界每一个早晨》
传过去不久之后,那边有了回音。
“merveilleux(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