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年龄大点,记得家里的,就先待在府里,着人送了信去,等家里人来接。
要是年龄小不懂事的,先画了像存起来,交由官府一份,布发通告,看以后有没找过来的。
自己再留一份,万一以后运气好再找到家人呢!
现下不管哪种的,先留在府里,年龄到了的先读书识字,就是以后找到了亲人,也能找到一份营生。
谁知道不知是不是因为小孩子容易拐,这些孩子丢的时候大多都是二三岁上下,能记得清的极少。
这倒是个大问题了,这些孩子基本都是长相好,气质佳,要不也不会被人处心积虑地拐来。
这样的孩子多数都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最差也得是个富豪乡绅,就在贾府反而是耽误了他们的前程。
多亏顾妩当初搜罗的古古怪怪的东西比较多。
还真叫她翻出来一个可以测血缘,寻血脉之物。
这东西操作起来虽然要用灵力,可它是可以放入灵石的,倒也能让普通人用。
她就把这东西交给林绪之,让他去安置孩子们。
林绪之手底下人多,也好出面,又跟官府借了些许差役,因此不过三月,这些孩子只要还有家人在的,查过适合的,皆被送了回去,要是亲缘不在的,或者不适宜送回去的,就又带了回来。
此次金陵城里的拐子点都被林绪之给端了,找回来约莫四五百孩子,等安置完后,就只剩下二三十人了。
剩下的孩子人数少,倒也比以前好安置。
府里退役的老兵里就有没儿没女的,有怜惜这些孩子们遭遇,本身又想收养孩子的,林绪之就做主为他们办了户籍。
反正相处了这些日子,感情都培养出来了,总比真的挂了奴籍要好。
这些孩子都是被拐的,户籍怕是早没了,又因为年龄小,不能单独立户。
要是想留在府里学点安身立命的东西,那就得入奴籍,这也是官府为了防止良民们依附豪强避税才有的措施。
要不愿意认亲的,又想留在府里,那就得把户籍挂到养生堂里,再过来读书识字学点本事。
而英莲早就被顾妩带回去了,她一见这个小姑娘就很喜欢,恰巧这姑娘迎春差不多年岁,就直接认了义女。
又让人去英莲外家找封家娘子——英莲她娘,告知她孩子找到了,请前来相见。
甄家原本是一乡宦,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夫妇两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夫妇二人也是疼极了。
谁知好景不长,英莲丢了一次,幸好被人送了回来,可千防万防,城里葫芦庙一场大火,正巧殃及了甄家,虽人没伤着,但万贯家财都付之一炬了,忙乱中孩子也丢了。
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遍寻不到之下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